望 江 民 间 挑 花 综 述


望江挑花传承人:王世福

 
            望江挑花是流传于望江民间的美术创作与工艺制作的统称。是望江人民在古老的渔、耕生存环境下,由祭祀供品发展转化成实用装饰艺术的美术作品。其产生与发展地区主要是本县境内的“后山” ,这些地区古称大雷岸,位于长江中下游的古雷池内的高岗与西北岸的香茗山一带的农村乡镇与村庄。

       望江挑花相传始于唐代,最早以女性毛发与麻布为材料,挑制敬神的敬褡,专供祭祀用。后逐渐形成以人物、动物、花卉、风景、图腾纹样、当地的民风民俗为题材而组成图案,再现于经纬.应用于生活。溶艺术性与实用性于一体,反映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憧憬。图案多以吉祥如意、福乐喜庆为内容;其针法多变,造形生动;色彩青白相间为主,朴实明快;构图饱满匀称,呈现出清爽明快、古朴典雅的风韵。最终形成五大特点:土:乡土气浓,俗中见雅;特:针法独特,正反有趣;奇:新颖别致,花中套花;古:地方特色,古朴纯正;丽:清新靓丽,雅俗共赏。其艺术处理手法是典型的徽文化艺术。早期主要用于女性头巾、衣、裤、围裙及小儿襁褓、围兜、抱裙及鞋帽的装饰,渐及男性汗巾、腰带、车辫、褡裢等器物装饰和帐檐、桌围等室内器具装饰。当代的望江挑花作品,主要用于生产沙发靠垫、扶手、窗帘、框画、桌屏、吊屏、屏凤、抱枕、服饰、装饰方巾、壁挂及地毯等室内装饰与器具装饰。

        望江挑花具有构图优美、变化无穷、色彩对比强烈、正反成趣而极富观赏价值,又具有针法独特、作工精细、技术含量高、难以仿冒复制的制作特点,流布范围狭小,受外地文化影响极少,始终保持着其古朴、典雅,充满泥土气息的韵味。
上世纪六十年代以来,望江挑花被美术界人士发现,大量的挑花作品被业内人士收藏。七十年代后期,望江挑花作品三次被选作人民大会堂安徽厅的沙发装饰,又在博览会、展销会获奖。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喜爱。由原安徽省委书记顾卓新题写书名的《望江挑花》出版发行后,以《合肥挑花》和《望江挑花》图案设计的《庐阳花布》(合肥古称“庐州”,望江又称“雷阳”,故称“庐阳”)一问世,立即被抢购一空。大量的民间挑花作品被个人珍藏收购,并成为海外华人最看重的艺术收藏。

         1979、1982年.作为安徽民间特色工艺的望江挑花艺术,两度进入人民大会堂.并多次作为礼品赠送国内外友人。2000年全国人大、政协两会前夕,望江民间挑花艺术.又以全新的面貌,再次进人装饰一新的人民大会堂安徽厅,为安徽厅增光添彩。《人民日报》、《安徽日报》、《安庆日报》、《上海工艺美术》、《装饰》等报刊杂志都先后作了报道,充分肯定了望江民间挑花的丰富内涵和艺术价值。随着现代化的程度越来越高.这一古老的民间工艺渐渐的被人们淡忘,已到了濒临失传的境地。望江县为不使这一民间工艺失传,在本县培养了一批年青的挑花能手,三次进京的挑花工艺品均出自她们之手.并参加了’92中国黄山工艺品博览会、’99广州工艺品博览会、2000年芜湖国际旅游工艺品博览会,后来又参加了第三届中国北京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会、“西洽会”、上海世博会、安徽“非遗”展示会……等后来的工艺品、旅游纪念品、非遗产品展示。因望江地处古雷池所在地,1999年7月4日《香港商报》以《古雷池风纯人拙藏大宝,挑花艺养在深闺人未识》的醒目标题,指出了望江民间挑花艺术不被人识的有关方面。

         望江挑花是什么?什么是望江挑花?从国家非遗的归类来看,望江挑花属民间美术(传统美术),大类归艺术门类,分类是美术,也就是视觉艺术,再分类是民间美术(传统美术),还要分下去就是挑绣艺术,是通过针线用各种方法在布上制作出的视觉形象。继续分类是挑花。挑花不是什么布都能用,必需是经纬相对的布,而且是肉眼能够分辨的经纬布,所以要求更高。真正懂得望江挑花的人,只懂针法不行,只能绘图也不行,要能依据针法作图,根据图形安排针法,还要赋予一定的寓意才能体现出针线艺术和挑花艺术的魅力所在。但针线艺术门类也多,望江挑花是针线艺术,但又不是针线艺术都叫望江挑花。就挑花来说,门类还是多,云贵挑花有它的特殊语言,色彩华丽,图案有明显的地方语言。湖北挑花不象云贵挑花的华丽,但图案密集,以叙事构图见长。合肥挑花与我们接近,但又以游针做须见长。怀宁挑花以花草和鸟的组合见长,与我们更接近,但也有明显区别。还有其它地方的挑花,最大的区别是:都带有各地特有的文化气息。就象外地人听望江话、太湖话、宿松话都差不多,其实差别很大,就连一个县的口音都有差别是一样的道理。艺术有它的共性,更重要的是它的个性。

            怎样欣赏望江挑花,概括起来有以下四点:
    
          一、从针法上欣赏望江民间挑花
    
            望江民间挑花的传统操作技法分挑、钻、游、织四种,每种针法风格各异,自有妙处,详细观之,正反皆有趣,是有别于其它挑花的根本。
   
        挑针:也称“十”字针,又分单面“十”字针和双面“十”字针,单面“十”字针一面以“十”字交叉线进行组合,另一面以一字连线进行组合。双面“十”字针则以双面“十”字交叉线进行组合,且每针所跨的经纬纱一致,俗称“架花”,清新、明快。
    
        钻针:即在经纬布上,沿着经向或纬向,根据图案的需要以藏针和露针正反密铺而成,成形后的图案色彩正好两面相反,似提花效果,规范而厚重,每针所跨纱数视图案的需要而定。
    
      游针:以双勾和游线的方式形成图案,两面完全一致.没有什么区别,每针所跨纱数正针一致,平针一致,切针一致。淡雅、清爽。
  
      织针:一种是经纬纱挑织,将同色或多色经线梳理好,用另一种颜色作纬线以梭挑织,形成的效果与提花一致,图案正好两面颜色相反,一面清新,一面厚重。另一种是徒手编织,以线与线的有序缠绕,缠出花纹,缠出造形。正反纹饰有变,但色彩一至。
  

      二、从色彩上欣赏望江民间挑花
       
        望江民间挑花的色彩应用,多以白底青花或黑花,青底白花或粉色花,对比强烈,古朴典雅;也有红底(女儿红居多)青花、黑花或白花;绿底(女儿绿居多)青花、黑花或白花;青底白花、红花、绿花或兰花:黑底白花、红花、绿花或兰花等。多以单色挑花,少数以多色线制成,但有别于云贵挑花的华丽和背面的不成形,以块状色彩,清爽、明快、淡雅、秀美为主。
    
    三、从图案设置欣赏望江民间挑花
    

        望江民间挑花的图案设置,多以二方连续、四方连续、花中套花见长。独立纹样也有应用,但都在特定的题材里面应用。粗看整体外形,细看内部构成。织品似粗实细,图案似拙实巧,充满浓郁的乡土气息。
  
    四、从图案的寓意欣赏望江民间挑花
    
       望江民间挑花多以寓意的手法再现情感,以简易的图案反应心声,如牡丹花寓意“富贵”;蝙蝠寓意“福”;蝙蝠、寿字和二个铜钱的图形,寓意“福寿双全”;以“卍”和寿字寓意“万寿”;以“卍”字和蝙蝠寓意“万福”;以鱼的图形寓意为“如意”;以“卍”和鱼的图形寓意“万事如意”;用鹿的图形寓意为“禄”;喜鹊梅花寓意“喜上眉梢”;“蜂”寓意为“封”;“猴”寓意为“侯”;“蜂猴”寓意“封侯”等。还有“团结如意”、“凤凰送百吉”、“凤凰献寿”、“凤凰送富贵”、“状元游街”、“麒麟送子”、“二龙戏球”“百鸟朝凤”、“凤穿牡丹”、 “狮子滚绣球”、“十二生肖”、“富贵如意”、“福寿同喜”、“蝴蝶朴金瓜”、“蜜蜂锥金瓜”、百寿”、“百果”、“四点梅”、“桅子花”、“八喜娃”、“八卦定乾坤”等等。形象生动,寓意深刻。以象形、寓意、会意和同音通假见长。


         望江民间挑花工艺看似简单,实则繁杂.不是一般人一看便知、一学就会、随意而能为;其工艺效果看似土俗.实则不凡;其色彩单纯而不单调,图案看似笨拙实则清秀。可谓是古朴中寓高雅.粗犷中见大方,不失为民间艺术中的奇葩。细心观察,方觉内里乾坤大。充分凸显了望江挑花的本真性和传承性。三次进京说明了她的工艺价值.诸多媒体的报道.也肯定了望江民间挑花。其中有一首赞望江民间挑花进京的诗曰:“一簇清幽烂漫花,轻挑曼绣出农家。山村僻壤无人识.重放京都数异葩。清真鲁朴天然性.简出深居品自高。羞煞百花争斗妍.唯君独秀领风骚。”就是望江民间挑花的真实写照。
       

          随着市场日益国际化、全球化,艺术则讲究传统化和民族化,越是传统的、民族的、民间的艺术.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越有市场竞争能力。文化部、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国家文物局于2001年12月18日在北京共同举办了民族民间文化保护与立法国际研讨会,一致认为“民族民间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在民族民间艺术越来越被人们重视的时候.安徽省人民政府已于2006年12月将望江挑花公布为安徽省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又被公布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受到了各级领导和相关部门的关注,相信各级政府会承担起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责任,相信望江民间挑花艺术再现辉煌的时日不会太远.她定会为宣传安徽、发展安徽,发挥她应有的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