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 首页 > 望江挑花 > 专题片

【守艺】望江挑花|成了国家级非遗

发布时间:2022-10-21 15:03 来源:中安视频  编辑:望江县文化馆  浏览次数:    [ ]
望江挑花教育传习基地,见到了王世福——国家级非遗项目“望江挑花”传承人——这会儿他正给徒弟们传授挑花技艺。绣房里,挑花架子一米来高,上面绷一块白色的十字布,姑娘们捏着针尖,两只手一接一送,牵引着青色的绣线穿梭于布面的经纬间。依照王世福设计好的图纸,密密麻麻的十字针脚以不同的方式排列组合在一起,一幅幅青白相间的挑花作品跃然眼前。
  

拍摄手记

文/夏亚男

夏天的校园,在蝉鸣的包裹下,透着不被人打扰的安静。我们在安庆皖江职业技术学校后院里的望江挑花教育传习基地,见到了王世福——国家级非遗项目“望江挑花”传承人——这会儿他正给徒弟们传授挑花技艺。

绣房里,挑花架子一米来高,上面绷一块白色的十字布,姑娘们捏着针尖,两只手一接一送,牵引着青色的绣线穿梭于布面的经纬间。依照王世福设计好的图纸,密密麻麻的十字针脚以不同的方式排列组合在一起,一幅幅青白相间的挑花作品跃然眼前。

技艺精湛的挑花高手,能灵活运用“挑、钻、游、织”这四种针法,做到正反两面完全相同,或者互成阴阳。而这些在王世福眼里,正是望江挑花最传统、最迷人、最叫人心动的地方。

王世福对望江挑花偶然心动的那一年,他还在县博物馆就职,从为数不多的图片资料里,他窥见了挑花的样貌,花式、针法、构思等,但当时留在村里的老人家也因为年纪大、视力差,难以重现挑绣;年轻人们则大多被现代文化吸引,挑花在他们看来,不过是农村妇女农忙之余打发时间的小手工罢了,不愿放在心上。隐隐约约的,王世福觉得,这东西应该挺有价值,如果就这么失传了,未免可惜。

“可是,我是个外乡人啊,对望江挑花完全不了解,而且我是个男的,哪有男人绣花的呢?”即便如此,他还是他心动了。或许是被这青白之间的艺术所吸引,或许还作为一个文化工作者的责任。

若是没有那次心动,王世福不会放下自己的公职,转而成为一个醉心于挑花的男子,望江挑花也极有可能被岁月推进老一辈人的记忆深处,随年华老去,被人遗忘。

还原历史资料里的挑花图样,是王世福投身“挑花抢救”工作的开端,不会的针法,他进村向老人家讨教,别人口述他实验,最终完成作品并整理成文。

“光是学会针法还不算学会了望江挑花,一门艺术最正宗的东西,应该是它的语法。”王世福发现,古老的挑花作品里,常见花、鸟、鱼、福、寿、平安等图样,且大多线条简单,形象传神,结构对称,大面积留白,也像徽州的青砖白瓦,静默大方,也像皖南的小桥流水,清新婉转。他认为,这些是望江挑花的独有的韵味,而“语法”则是牵引着针线、炮制出这种韵味的规则,包括对当地人文化认同感的了解,对当地人生活态度的见解,以及对当地人思维逻辑的理解。

2008年,望江挑花被列入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2018年,王世福为望江挑花项目传承人。

对他来说,传承,不只是技艺的传授,更是文化的继承。

如果说挑花是望江地区民间文化的缩影,那么王世福正在做的,就是一边保证其技法不失传,一边为它在现代的环境里,寻找一个更适合于它的载体,因为,流行才是最好的传承。


制片:王浩

编导:夏亚男、王浩

文字:夏亚男

摄像:郑强强、朱晓桐

剪辑:夏亚男

包装:孙维康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文章
图文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