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江挑花,是专指流传在安徽望江境内的一种古老传统家庭手工刺绣工艺,2008年6月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8年5月入选第一批国家传统工艺振兴目录。
记得小时候,人们的衣服、头巾、手帕上,随处可见望江挑花的影子。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望江挑花因为工艺繁杂,曾一度难觅踪迹。然而,近几年,望江挑花似乎又成为了一种新的时尚,点缀着人们的生活甚至多次成为人民大会堂的艺术饰品。望江挑花重新焕发生机 ,离不开一代代老一辈传承人的传承与坚守,更离不开象汤彩霞这样新一代传承人的创新与发展。
汤彩霞,望江县华阳镇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师从望江挑花国家级传承人王世福,并跟随王世福收集和整理望江挑花的传统针法和图案,在老师的指导下,开发出许多具有时代气息的新作品,深受年轻一代的喜爱,同时推动望江挑花进校园、进课堂,在大中小学中开设实践课程,培养望江挑花新一代传人,培训望江挑花工艺能手,将望江挑花的传承方式从单一的作坊式师徒传承变成课堂式的正规化教学。使这一古老技艺走上良性的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望江挑花源于唐代,至今已有千年历史。当地农民以棉花为原料,制作生产衣饰及家庭器用装饰制品,并逐渐形成每家每户女性必须精通的手工技艺。望江挑花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集艺术性与实用性于一体,以其构图精美、正反成趣、内涵丰富、美观实用而为人们所喜爱,世代相传,保留至今。汤彩霞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接触到望江挑花,从此就深深地迷恋上了它的秀美与灵韵,并立志成为一名挑花人。
望江挑花构图元素取材于生活,品种繁多,有规有矩,千变万化,三分传承、七分创造,表现形式多样,有很大的创新与发展的空间,近年来,汤彩霞在师傅王世福的指导下,开发出了许多具有时代气息的新作品,涵盖装饰、抱枕、屏风、服装、床上用品等。深受年轻人的喜爱,让这门古老技艺走进了年轻人的生活。
望江挑花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更多人的参与,更需要有一代代人的传承。2015年,汤彩霞和师傅王世福走了安庆皖江中等专业学校,筹建望江挑花传承教育基地、建立望江挑花传习所,致力培养新一代传人和工艺能手。
望江挑花要想发扬光大,除了开拓市场、培养传承人,更要注重社会价值的创造。在她与师傅的推动下,挑花传习所与县残联合作,组织残疾人学习挑花技艺,不少残疾人通过这门古老的技艺,能够自食其力,顺利脱贫。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是重中之重,这几年,汤彩霞和师傅王世福一道收集和整理了大量望江挑花传统针法、图案和工艺品,并在传习所里向人们展示,为这门古老技艺的传承和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望江挑花以蓝白色调为主,古朴典雅、新颖别致,有着青花瓷般的美感与韵律,正是望江挑花这独有的质朴而优雅的气质,深深吸引了汤彩霞,并愿意为传承和发扬这一古老技艺献出毕生的精力。
望江挑花,最早以麻布和毛发挑制,宋元代随着长江流堿棉花的广泛种植,人们学会了制作土棉布,土棉布就成了望江挑花最常用的原料。虽然现在挑花所用的机织棉布更加均匀耐用,土棉布的制作技艺也几近失传。但汤彩霞却始终认为,土棉布的制作工序和技艺,是望江挑花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经过几年的搜集整理,汤彩霞熟练掌握了土棉布制作的完整工序和流程。
图为土棉布制作的纺纱工序
土棉布制作之经纱工序
土棉布制作之捂线工序
土棉布制作之捂籆子工序
土棉布制作之刷线工序
土棉布制作之织布工序
汤彩霞对扎根于当地民间的织带传统技艺也非常熟练,她认为织带和挑花,有异曲同工之妙,同样需要传承和保护 。
做为新一代的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汤彩霞狂热地迷恋着望江挑花,通过不断地学习,来提高自己的技艺,汤彩霞说,挑花的过程,就是与针和线的对话,是一种飞针走线的艺术,我们观看汤彩霞的挑花技艺,无疑也是一种艺术的享受。
飞针走线的艺术
汤彩霞认为,通过包括师傅王世福在内的几代传承人的努力,望江挑花已经迎来了传承与发展最好的时代。做为新一代传承人,理所当然地应当潜心钻研,全力推广,她也相信,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让望江挑花这朵艺术奇葩越开越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