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 首页 > 非遗数据库 > 非遗传承

非遗文化“望江龙腔”小折戏《补背褡》《剜木瓢》

发布时间:2022-10-23 15:09 来源:望江县文化馆  编辑:望江县文化馆  浏览次数:    [ ]
“望江龙腔”早年就列为安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龙腔在望江本地传至今日已是第五代。“龙腔”是望江县黄梅戏唱腔的统称,是黄梅戏最具特色的传统唱腔之一。据考证,“龙腔”最早起源于清同治年间,可追溯到黄梅戏鼻祖蔡仲贤,形成于民国37年民间艺人龙昆玉组建“昆玉佬戏班”时期,代表人物是龙昆玉、龙甲炳父子俩。其韵白使用安庆官话、小白则使用望江本地方
  

“望江龙腔”早年就列为安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龙腔在望江本地传至今日已是第五代。“龙腔”是望江县黄梅戏唱腔的统称,是黄梅戏最具特色的传统唱腔之一。据考证,“龙腔”最早起源于清同治年间,可追溯到黄梅戏鼻祖蔡仲贤,形成于民国37年民间艺人龙昆玉组建“昆玉佬戏班”时期,代表人物是龙昆玉、龙甲炳父子俩。其韵白使用安庆官话、小白则使用望江本地方言土语,亲切易懂。唱腔优美动人,板式节奏灵活,其行腔婉转舒缓,如泣如诉,融唱、说、数为一体。其表演朴实而真诚,刻画人物细腻,讲究以情动人,善于表现人物的坎坷命运和不幸遭遇。“龙腔”在音乐上不仅汲取了安庆地区的青阳腔、徽调,还揉入了望江本地的民歌和哭丧调,故颇具独特地方韵味。

1.jpg

王文华和聂娟出演的“龙腔”《补背褡》

2.jpg

  望江不愧为黄梅戏的发祥地之一,如今古雷池大地上,无论是专业院团排演的大戏,还是民营剧团的乡村舞台甚至广场上热闹的折子戏,都能听见龙腔。《描药方》、《补背褡》、《剜木瓢》、《王婆骂鸡》、《皮瞎子算命》等一些折子戏仍保留了原汁原味“龙腔”。老百姓能听懂易学,感到接地气,应该是“望江龙腔”非遗文化具有强大生命力根本所在。

3.jpg

4.jpg

王文华和聂娟出演的“龙腔”《补背褡》

  “望江龙腔”被黄梅戏圈内人士所广泛认同,应该源于四十年前在皖江大剧院举办安庆地区黄梅戏青年演员大赛上,一曲龙腔代表作《描药方》斩获一等奖,并先后在中央、省、市电台、电视台不断的播放,让龙腔闻名遐迩。

5.jpg

6.jpg

王文华和聂娟出演的“龙腔”《补背褡》

  近日在县人民剧场由望江黄梅戏研究中心推出的系列非遗望江龙腔优秀剧目《描药方》、《补背褡》、《剜木瓢》等经典折子戏又一次大获成功。其中由董海琴、甘淑燕、陈金芳出演的《描药方》已作专篇推介了。青年演员王文华和聂娟出演的“龙腔”《补背褡》、由青年演员童玲红和何东出演《剜木瓢》同样活泼风趣,唱腔优美,见证演艺实力,赢得观众阵阵喝彩!

7.jpg

童玲红和何东出演“龙腔”《剜木瓢》

8.jpg

童玲红和何东出演“龙腔”《剜木瓢》

9.jpg

11.jpg

童玲红和何东出演“龙腔”《剜木瓢》

12.jpg

13.jpg

童玲红和何东出演“龙腔”《剜木瓢》

  展演开场还专门安排了精彩的戏剧舞蹈《中国脊梁》节目。在这次首场展演中,还欣赏了由国家二级演员姚红以及青年演员潘刘亮、陈金芳出演的黄梅小戏《闹黄府》和由董海琴、王文华、檀金娟、陈金芳出演的黄梅小戏《秦香莲》选场《杀庙》等节目。

14.jpg

15.jpg

16.jpg

17.jpg

18.jpg

19.jpg

21.jpg

22.jpg

23.jpg

24.jpg

25.jpg

26.jpg

相关文章
图文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