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望江挑花的民俗学内涵
徐小平
挑花工艺遍布世界各地,我国挑花较为著名的有安徽、四川、湖北、湖南等地。除汉族外,少数民族中的瑶、苗、侗族和台湾的高山族也都盛行挑花。挑花不同于刺绣,刺绣重刺,挑花重挑。它以元青布作底,用针将五彩丝线挑制在底布的经线和纬线交叉的网格上,形成色泽绚丽、立体感强的图案。其产品最初为头巾、衣边、门帘、帐沿等,是民间妇女用来外出打扮和家庭装饰的。千百年来,经过一代又一代农家妇女精挑细作,工艺日臻完善,被誉为“无声的抒情诗,立体的中国画。”
望江挑花始于唐代,至今已有1000多年的发展历史。望江挑花有着三进人民大会堂的辉煌历史,2006年被列入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08年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望江挑花中不少表现民间习俗、民间信仰主题的图案都近于荒诞、迷信,离奇古怪,实际上它们都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的世界观,形象地展示了望江劳动人民的智慧、情调、思想、风格,表现了他们丰富的想象力与创造性,凝聚了他们的聪明才智和对生活的美好祝愿。无论是花鸟虫鱼,山水田林,还是神话故事或民间传说的作品,也无论在图案的布局上,还是在主题的表达上,都有别于受过文明教育的知识阶层的文化,是名副其实的“无文化”的人们的文化,具有浓厚的民族特性,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从这个角度看,望江挑花无疑具有深厚丰富的民俗学内涵。
一、望江挑花是敬神祈福的需要
中国古称神州,文化也被称为神传文化。人们在生产力水平低下的条件下,仰仗自然的恩泽而生存,同时又在无情残酷的自然现象面前,对各种不可知的物象产生敬畏的观念及神秘的认识,在心理上往往把造福降吉、免祸消灾的希望寄托在神的意志上,去祈求神的保护,以得到一些精神慰藉。在这种观念支配下,人们构造了“万物皆有灵”的神话世界。在社会生活中,事事占卜,事事问神,祭祀社稷、祖先,“致其敬于鬼神”。(《礼记•运动》)
今天,我们在望江挑花中所看到的神话传说和众多的动植物图案,都体现了明显的敬神祈福意识,它们为望江挑花奠定了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我们甚至可以想象,挑花最初很可能是以敬神祈福的形式出现的。
望江挑花有关神话传说的故事与人物主要有女娲补天、精卫填海、夸父逐日、后羿射日、嫦娥奔月、吴刚伐桂、鲧禹治水、黄帝擒蚩尤、共工怒触不周山、神农尝百草以及玉皇大帝、观音菩萨、关圣帝君、财神爷等,这些古老的神话传说既有先民对中华民族早期历史的记录,同时也更多地表现了望江人民对神明与先祖的崇高敬意。主要代表作有《嫦娥奔月》、《吴刚伐桂》、《观音送子》等。
望江挑花有些借动植物的自然属性表现人们对生活的美好期待。如菱角花、葵花、葫芦、石榴等,这类植物多籽,意为生生不息,繁衍昌盛;根据民间传说(其实自然界鸳鸯并非如此),鸳鸯的特性是一旦交配便终生相伴,此类挑花象征人间男女一世相随、永结同心、白头偕老;燕子、蝴蝶一般双宿双飞,挑花以此借喻比翼双飞、爱情幸福、婚姻美满。主要代表作有《葵花》、《鸳鸯戏水》、《双飞燕》等。
望江挑花还有些借动植物的象征性内涵表现人们的良好愿望。如孔雀、凤凰等为珍禽异鸟,象征吉祥富贵;龟、鹤等动物寿命绵长,松柏经寒不凋,这类挑花借喻老人健康长寿、长生不老;古人认为喜鹊能知时报喜,象征喜事盈门;虎为百兽之王,威武勇猛,象征刚健有力;牡丹被民间称为“富贵之花”,象征大富大贵、荣华富贵;桂圆象征团圆;金桔象征吉利。主要代表作有《龙凤呈祥》、《百鸟朝凤》、《富贵花开》等。
另外,望江挑花还有些是巧借动植物名称的汉字谐音去展示人们对未来的憧憬。如把红枣、花生、桂圆、莲子四种果实绣在一起,寓意“早生贵子”;把莲花和鲤鱼放在一起,表达“连年有余”的心愿;把桃子与五个蝙蝠绣在一起为,其涵义为“五福庆寿”、“五福临门”;把三个羊绣在一起意为“三阳开泰”;把喜鹊与梅花绣在一起意为“喜上眉梢”;把梧桐与喜鹊绣在一起在意为“同喜”;把鹌鹑绣在树叶之上意为“安居乐业”;把柿子与灵芝绣在一起意为“事事如意”;把百合花、柿子、灵芝组成图案,意为“百事如意”。主要代表作有《三阳开泰》、《松鹤延年》、《岁寒三友》等。
二、望江挑花是传递情爱的信物
望江挑花是古雷池地区劳动妇女抒发爱心的写照。随着物质生活的不断发展,人们对精神世界的需求也有了相应增加,于是,挑花也被引入了二人世界,成为少男少女们传情达意的手段。望江挑花别有意趣,娴熟的技艺,精致的饰品,是女儿们的身价与荣耀,也是父母的期望与骄傲;是夫婿的自豪与微笑,也是构筑温馨家庭和幸福生活的护身符与传家宝。可以说,望江妇女们用自己的一根针、一绺线,织造的不是单纯的图案与文字,而是自己美好的归宿与未来。
在有着几千年封建传统的中国,男女授受不亲的禁锢,在造就“眉来眼去”、“暗送秋波”这些独特的表达爱情方式的同时,人们也早已发明了越过雷池、手帕定情的恋爱方式。这在望江,其实是造就了暗送挑花的别样风俗。心灵手巧的农妇们精选色线,亲手制作,巧夺天工,化腐朽为神奇,把自己的纯洁感情以及对浪漫爱情的追求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都寄托在了挑花手帕这快小小的定情物上,而手帕上精美的挑花图案也许就是撩拨情郎春心的最好信物。
望江挑花制品中,有大量的图案是寓意男女爱情的,如《吹萧引凤》、《龙凤呈祥》、《相思鸳鸯》、《嫦娥奔月》、《桃花鸳鸯》、《举案齐眉》、《夫荣妻贵》(图案由芙蓉花与桂花组成)等。这些挑花多是女方送给男方的爱情信物,借物传情,一个青年男子将女友送给的方巾带在身边,是为显示自己获得了爱情,并且让人从信物的精美的图案上看到对象聪明智慧,技艺超群,这也是一件值得炫耀和令人骄傲的事。过去,农村节日很多,像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以及乡村娘娘会、庙会等,这些节日往往能够吸引四乡八村的妇女。一大早,她们就身穿绣有挑花图案的月褂,胸前别着条挑花汗巾,上红下绿的衣裙,脚穿绣花鞋,头戴挑花头巾,手提挑花包裹,聚在一起,真可谓花团锦簇,她们相互交流切磋挑花针法和技法,共同推动了挑花技艺的发展与进步。花枝招展的服饰,尤其是那精美的挑花工艺,总能吸引更多的青年才俊关注的目光。而此时,往往也是姑娘们爱情见出分晓的日子。
望江农村一直沿袭着一个独特的风俗,那就是,经媒妁之言初次见面并互有好感的青年往往把挑花手帕作为自己的定情物,相恋的男女更要通过互赠挑花手帕表达绵绵的情意;新媳妇进门第一年要给公婆、兄弟姐妹送挑花作品;亲朋好友常常要互换挑花工艺品以体现其真挚的友谊;学徒要给师傅送拜师的挑花作品以现实其恭敬(通常是挑花褡裢、烟袋、腰带等);逢年过节,年轻小伙子最爱做的一项集体活动就是一块抢挑花香包等等。即使在现代化的今天,在望江乡间,妇女们自不必说,即或是男人们也与挑花结下了不解之缘。人们依然随处可见,老者腰间挂一个有着精美葫芦图案的挑花烟袋,似乎在向人们昭示着自己少年轻狂的好时光;田间地头的后生们穿着的各式各色的挑花月褂在热火朝天地劳作,也许他是在憧憬着收工后与挑花姑娘令人销魂的约会;念书的少年郎背着色彩艳丽的挑花书包蹦蹦跳跳地上学放学,好像也在骄傲地提醒路人,我家妈妈或姐妹有着出类拔萃的挑花手艺。这种传统,由来已久,究竟源自何时,的确无法考证。
三、望江挑花是文化传承的载体
在望江挑花的图案与字符中,除了上文我们所提到的神话传说、神话人物、民间传说外,还保存记录了许多中华文化的元素,成为古老中华文化传承的载体。
一是历史元素。中华历史,源远流长,天佑吾民,生生不息。在望江挑花中,能工巧匠们用他们无穷的智慧为我们勾勒了民族历史上最为动人的篇章。如历史图说、历史人物、历史传说、历史事件、历史文物等。主要代表作有《孔子》、《包公》、《诸葛亮》以及革命领袖像等。
二是孝悌元素。孝道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孝道取自民间智慧,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是儒家伦理思想的核心,也是千百年来中国社会维系家庭关系、人伦关系的道德准则。元代郭居敬辑录了古代24个孝子的故事,编成《二十四孝》,后来的印本又为其配上图画,通称《二十四孝图》。这些,在望江挑花里都得到了进一步显现。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二十四孝故事中的三个故事恰好就起源于望江(它们分别是“王祥卧冰”、“孟宗哭竹”、“闻雷啼母”即仲源泣墓)。
三是宗教元素。我国是个多宗教的国家。中国宗教徒信奉的主要有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和基督教等五大宗教。各类宗教的建筑、领袖、故事等在望江挑花中均有呈现,其中以佛教居多。如挑花作品中常见的“¤”标志,源于佛教,代表阳光普照,是“万德吉祥”的标志。还有笑口常开、大腹便便的弥勒,大慈大悲的观世音菩萨,阅尽人间不平的济公和尚等,也常常在挑花作品中出现。主要代表作有《如来佛》、《观世音菩萨》、《释迦牟尼》等。
四是福寿元素。在中国人的心目中,“福寿文化”是民俗吉祥文化的核心,“福寿双全”是人们的美好追求。逢年过节、祝贺生日、祭奠先人,中国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习俗。麒麟、凤凰、龙曾先后是中华民俗的图腾崇拜物和吉祥物,它们在望江挑花里也有鲜明的反映。过年习俗中的倒贴“福”字,门神画中的捉鬼钟馗等人物,祝寿习俗中的蟠桃寿糕,祭祀仪式中的祭物家畜形象,建筑、工艺制作中流行的双喜、招财进宝、如意等吉祥纹饰,在望江挑花中让人感受到强烈的传统文化的气息。主要代表作有《招财进宝》、《恭喜发财》、《三星拱照》等。
五是文学元素。中国古典文学是世界文学宝库中令人瞩目的瑰宝,它极大地丰富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如《西游记》里的孙悟空、猪八戒、唐僧等,《三国演义》里的刘备、关羽、张飞等,《封神演义》里的哪吒、姜子牙等,《红楼梦》里的“金陵十二钗”,《水浒》里的武松、鲁智深等,《西厢记》里的崔莺莺、红娘、张生,《白蛇传》里的白娘子、许仙,《天仙配》里的七仙女、董永等等,都是望江挑花关注的重点。这类人物以及他们的传奇故事,人们耳熟能详,经过挑花艺术的表现,更加栩栩如生,呼之欲出。
六是时代元素。时代在发展,中国在进步。望江挑花也必须与时俱进才能继往开来,再创辉煌。在喜迎香港澳门回归,庆祝北京奥运盛会,欢庆建国六十周年等具有鲜明时代印记的历史时刻,望江挑花艺人及时精心制作出精美的各式各样弘扬时代主旋律的相关挑花工艺品,为祖国为节日添姿增色。主要代表作有《盼港归》、《鸟巢》、《祖国万岁》等。
四、望江挑花是表现生活的方式
望江挑花以构思奇特巧妙,造型大胆夸张,布局均衡对称,色彩黑白分明的艺术表现形式瞩目于世,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是勤劳智慧的望江人民表现生活的一种特殊方式。
一方面,望江挑花寄托了望江人民对生活的美好追求。据说,在唐代兴盛时期生活于望江大地香茗山麓(位于太湖、怀宁、望江三县交界处)的一方百姓,一直守着地少人稀的峰、峦、岭、岗,过着“日里撑船撒大网、夜里点火织网纱”的日子,虽不太富裕,但还算安逸。或许是出于一种对美好幸福生活的追求,在日复一日的“男耕女织”之余,天生爱美的村姑们便常常一起琢磨着怎样把自己亲手织就的纱巾、头布添些花纹来,就这样,最初的望江民间挑花便在村姑们的揣摩中应运而生了。
望江挑花起源于生产劳动,深深扎根于民间,土生土长,世代相传。心灵手巧的望江农村妇女凭借一根针、一绺线在经纬布上精心描画着自己的美好理想与大胆追求,其作品朴实清丽,典雅大方,散发着浓烈的泥土芳香。一针一线,一字一画,无不寄托了淳朴善良的望江劳动人民战胜困难、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望江挑花工艺看似简单,实则繁杂,效果看似土俗,实则不凡,其色彩单纯而不单调,其图案看似笨拙实则清秀,可谓古朴中寓高雅,粗旷中见大方,不失为民间艺术中的奇葩。
另一方面,望江挑花展示了望江人民的聪明才智。挑花工艺三分靠传承,七分靠创造。与其他民族相比,望江挑花具有自身的独特技艺。据传说,发明并传授这一技艺的是唐代文学家罗隐。
在唐晚期,著名的文学家罗隐为避战乱,来到望江香茗山蛰居栖身,过着拾柴为炊、卖文兑米的贫寒生活。一年秋天,罗隐在山中采撷贮备过冬的野果时,正巧遇上几位头系布巾的村姑。儒雅斯文的罗隐很有礼貌地迎上前去施礼问候,并与她们边采果边攀谈起来。罗隐发现村姑们头上那飘忽不定的白底蓝花头巾,虽然美观、大方、耐用,但由于其花卉图案是飞针走线刺绣的,其正面虽然好看,但反面的针脚线较乱,很不雅致,于是灵机一动,建议村姑们今后刺绣不妨用针在白底布上的两面进行挑绣,并随手从身旁的柞树上折下一根针样的长刺演示给村姑们看。村姑们把罗隐的指点默记在心,回去后便拿出针线和白布按照罗隐的指点试验起来,果然,挑绣出来的图案令人耳目一新,独树一帜。此后,这一技法便一传十、十传百,慢慢便成了望江挑花的独特技艺。其独到之处就在于具有“古、奇、特、土”四个特点。
古,即古朴清秀,典雅端庄。鸦滩是望江挑花的主要发源地与出产地,其地理位置古时属“吴头楚尾”。吴文化所追求的淡雅的色彩、流畅的构图,朴实的风格,淡雅的主题,博大的胸襟等,都在望江挑花艺术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
奇,即新颖别致,花中套花。望江挑花花中有花,花中有物,似象非象,同中有异,异中有同,含意深刻。大到一个地域,一个村庄,小到一家一户,一个个体,构图各有各的心智,各有各的擅长;人们用严格、细致、规范的针法挑出正反成形、花中套花的图案造型。
特,即正反成趣,阴阳相印。 这也是望江挑花有别于四川、湖北、湖南以及其它民族与地区挑花之所在。许多挑花图案与文字别出心裁,正反两面均可观赏与阅读(如“丛竹芊芊笑,幽兰朵朵香”)。具体表现在挑、钻、游、织四种针法上。挑针,亦称“十”字针,又分单面“十”字针和双面“十”字针。单面“十”字针一面以“十”字交叉线进行组合,另一面以“一”字连线进行组合;双面“十”字针则以双面“十”字交叉进行组合,且每针所跨的经纬纱一致,俗称“架花”,清新明快。钻针,即在经纬布上沿着经向和纬向,根据图案的需要正反密铺而成,每针所跨纱数视图案的需要而定,成形后的图案色彩正反两面恰好相反,似提花效果,古朴厚重。游针,即以双勾和游线的方式形成图案,每针所跨纱数一致,两面图案色彩完全一致,没有什么区别,淡雅清爽。织针,将同色和多色经线梳理好,用另一种颜色作纬线以梭挑织,形成的效果与提花一致,图案正好两面颜色相反,一面清新,一面厚重。
土,即乡土味浓,俗中见雅。望江挑花从原料到成品都是农妇们亲手完成,从棉到布,耕、摘、搓、纺、织;从布到饰品,经、浆、挑、绣、刺等等,每一步都讲究一个“精”字和一个“细”字。只有精耕细作,精挑细选,精纺细织,精刺细绣,才能相得益彰。它不仅是一种土生土长,便于家庭代代相传的工艺,而且是一种通过不同针法才得以完成的精美艺术。
(作者系合肥学院教授 )
发表于《雷池论道》(安徽人民出版社)2010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