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 年 3 月 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论安徽望江挑花艺术及其生存现状与保护
高 山 王世福
摘 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望江挑花艺术是安徽省代表性的民间工艺,在纹样造型、色彩表达、布局构成、针法技艺等方面呈现出浓郁的地域特色。文章在分析其濒临失传的生存现状的基础上,对望江挑花艺术的保护与传承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关键词:望江挑花;艺术特征;生存现状;保护
中图分类号: J52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2346 (2013) 01-0095-04
————————————
收稿日期:2012 - 12 - 26
基金项目: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 [项目编号:2010sk136];安徽农业大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项目 [项目
编号:Jf2012-29]
第一作者简介:高山,女,安徽农业大学轻纺工程与艺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纺织美术 (安徽 合肥 230036)挑花是民间刺绣中最普及的一种工艺,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我国各地有不少著名的挑花,如湖南花瑶挑花,湖北黄梅挑花,四川挑花等,由于民族、信仰、文化和审美情趣的不同,挑花艺术也呈现了丰富而独特的多样性特点。距今已有着 1100 多年历史的望江挑花艺术,在纹样造型、色彩表达、布局构成、针法技艺等方面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作为安徽民间的特色工艺,望江挑花曾三度进入人民大会堂安徽厅作为装饰。2008 年,望江挑花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名录。
[1]
1 望江挑花艺术的地域特色
1.1 纹样造型智巧精练
望江挑花的内容和题材涉及十分广泛,主要包括吉利祥瑞的动物、植物、人物风景、十二生肖、器具文字、民俗故事等。挑花纹样的设计充分体现了挑花女们丰富的想象力与创造力以及智巧的设计思维。由于受挑花十字针脚的工艺限制, 挑花纹样常常呈现出点线面组合的“几何化”的特征。她们有着惊奇的能力将自然的物象高度提炼加工和概括化地抽象处理,这些概括简练的几何化图形在造型上还保留原有物象的主要特征。她们还通过抽象与具象相结合的手段,巧妙地将各种“几何形”组合起来,构成了千姿百态的图案造型。这些挑花纹样造型的艺术形象不仅是挑花女们对自然的观察与自己主观愿望的集合体,也是她们崇尚吉祥圆满心理的完美表现。望江挑花纹样大量采用了谐音、双关、象征、想象、寓意,以及花中套花等造型手法。谐音造型如以蝙蝠、寿字和 2 个铜钱的图形,寓意“福寿双全”;象征造型如“狮子滚球”象征子孙众多、家道兴旺,“九连灯”表示喜庆,“凤穿牡丹”象征追求美好、光明和幸福等;想象造型如“凤凰献百吉”、“寿比南山” 等。它们是人们追求美满生活理想的心灵折射,体现了劳动人民最朴实的艺术思想和语言。
1.2 色彩表达素雅净淡
望江挑花的色彩表现不求奢华,十分质朴、素美,具有清新靓丽的艺术特点,见图 1。古代的望江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第 1 期第 96 页2013 年 3 月挑花色彩极其简洁是无彩色的,多是黑底白花或白底黑花,唐宋以后才出现彩色图案。挑花的底布大多是妇女们自织的白色坯布或染成青色作底,基本上以单色挑绣, 少数以多色线制成。讲究一物一色,很少使用间色和复色,主要以清爽、明快、淡雅、秀美为主。挑花要求色彩要“显”,强调明度对比,如白底青花或黑花,青底白花或粉色花, 也有红底 (女儿红居多) 青花、黑花或白花;绿底青花、黑花或白花;青底白花、红花、绿花或蓝花;黑底白花、红花、绿花或蓝花等,
[2]
望江挑花这种多以冷色为主调、淡雅秀美的色彩特点应该与它所处的独特的地理位置是分不开的。望江地处安徽、湖北、江西 3 省交界处的长江水道的黄金地段,一面负山,三面临水,有“古雷池”的别称。土著的望江人承袭的都是典型的吴文化。在大雷池区域包围的封锁下,这种吴越文化的传承很少遭到破坏或影响。望江挑花在这种相对闭塞的环境中安静地生长发展,毫无矫揉造作,依然保持了素雅净淡之美。而相邻的湖北黄梅挑花则受到楚文化的影响,多用深色青粗布作底色,大红、桃红、水红等暖色调彩线作绣,色彩繁富,绚丽而夺目。
1.3 布局构成注重“空白”挑花的作品大都由团花、边花、角花、填花组成,主要应用于头巾、帽带、褡裢、围裙、儿童围兜、兜肚、被面、帐帘等妇女儿童的服饰和家居装饰。挑花女们依据具体挑花实物的用途, 自由选择、组合图案的题材和造型样式,常常采取上下式、旋转式、左右对称式、向心式、放射式等骨架结构。挑花作品的图案构成形式大都是底简图繁,画面注重“空白”的布局构成。这点尤其不同于湖北黄梅挑花、湖南花瑶挑花图案“图底密满”的艺术特点。由于望江挑花的色彩素净淡雅,大多是黑白或蓝白单色挑花,色彩较为单一,为了耐看和增加变化必须注重黑白块面以及点线面的构成与穿插变化,利用黑白色块之间的相互衬托和作用,犹如中国画中“计白为黑”一样。挑花女们在组织安排图案的过程中巧妙地利用
“空白”的“地”形,疏密有致地安排图案的大小、主次、虚实,层次分明,节奏与韵律把握得当,画面均衡、饱满和生动,这种注重“空白”的布局构成取向不但没有使得画面空旷单薄,反而留出了显示“图”的视觉空间,更加单纯而清晰地传达出挑花图案的造型和结构之美,表现出清新朴实的画面气质(如图 1)。
1.4 针法技艺独特精巧
望江挑花与其他地域的挑花工艺不同,采取了织挑结合的工艺形式。传统的针法归纳起来有挑、钻、游、织 4 种,不同针法的运用在织物的表面和背面呈现不同的图案特征。这些针法的灵活运用增加了挑花工艺的表现力和针法情趣。
[3]
挑:挑针主要是十字针,是望江挑花中最主要、最普遍运用的一种针法,分为单面“十”字针和双面“十”字针, 单面“十”字针只在织物的正面呈“+”字形,而背面呈“︱”字形与经线平行;双面“十”字针织物的正面、背面都呈现“+”字形特征。钻:钻针的针法和提花布的织法近似,以针代梭,按照布的经纬方向行针绣成花纹,用绣线铺成块面,使花纹黑白对比强烈、明快。其花纹如提花织锦一样,面上的花呈阳纹,背面的花成阴纹,如图 2。
游:游针针法的特点是“双面性”,运用单线根据绘好的线路采用“跟线”的方式来回挑绣,由于上针、下针、顺针、回针都一样,因此挑完后正反两面图案是完全一致的,“游”出来的图案造型线条感强。
织:织针针法是运用钻针的原理,运用民间织布的方法,将同色或多色经线梳理好,用另一种颜色作纬线以梭挑织,形成的效果与提花一致,图案正反成趣,阴阳相映。
2 望江挑花艺术的生存现状分析
2.1 机器工业化的时代背景对传统手工艺的冲击望江挑花的形成与特定的生活环境和行为方式是密切相关的。一针一线的手工劳动是农耕时代适宜的生产方式,头巾、帐帘、儿童围嘴等挑花制品更是物质贫乏时代的生活用品。随着社会的发展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经济和效率为目的的现代技术体系和机器工业化生产方式冲击着“慢节奏”的传统的手工技艺。妇女头巾、儿童用品等“过去时”的产品已经远远不能满足人们的物质需求与精神需求。
相比之下,机器化大生产带来大量时尚、廉价、丰富的工业产品充斥于人们生活的世界,物质的丰盈提供给人们更多的选择空间和满足感。全球化的趋势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西方发达国家对文化资源和文化市场的抢占以及思想文化、价值观念的渗透,文化标准化、同质化趋势正逐渐消解具有特色的异域文
化,也动摇和破坏人们的价值体系和人文信念。对物质的诱惑和选择使得人们对本土文化淡漠化甚至产生怀疑,望江挑花艺术面临着生存和发展的严峻战。
2.2 挑花队伍的缺失带来挑花人力资源的断链
传统手工艺的核心价值是“人”的价值,望江挑花的创造者和传承者都是“人”。挑花的创作价值也正是体现在不同创造者的个性魅力上,每件挑花产品都是挑花人一种无蓝本的即兴创作,凝聚了劳动者尤其是妇女的价值观念、心理结构、审美情趣和人文关怀,折射了劳动者的智慧和人性化的光辉。然而这种技艺是通过口传身授的传承方式来延续生命的。由于市场经济的冲击和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这种费时费力的手工艺不能够带来立竿见影的经济效应,琳琅满目的现代产品更是以便宜的价格、时尚的款式以及实用的功能吸引着人们的眼球,提供给消费者更加宽裕的选择空间。社会飞快的生活节奏更难以有时间让现代年轻人无意耐下心来学习这种手工制作,越来越少的年轻人对它产生兴趣。掌握望江挑花技艺的大都是一些上了年纪的老人。目前,全县仅有两位省级传承人,一位年龄 80 岁,一位也有 57 岁,掌握望江挑花 3 种针法的不到百人。望江挑花到了后继无人濒临失传的尴尬境地。
3 对于望江挑花艺术的保护思考
3.1 重视和保护挑花传承人,积极培育建设挑花队伍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重要的措施之一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传承人掌握并承载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识和精湛技艺,他们既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活的宝库,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传递者,因此重视人的因素也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关键。当地政府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职能部门,应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保护制度、经费划拨等方面予以积极的支持并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如组织挑花队伍,成立传承人培训班,提供必要的传承场所、提供经费资助等。望江县可成立望江挑花保护工作领导小组,建立“望江挑花传习所”,组织传承人展演,参加省内外文化交流活动,加大望江挑花艺术的宣传和维护力度,增强传承人的传承热情。
3.2 发挥地方院校教育功能,加强挑花艺术的研究和传播教育是保护和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途径。望江县正在积极推行本土文化进校园进课堂活动。2008 年,望江第一中学被指定为民间美术实践基地,望江挑花艺术被纳入中小学素质教育中,旨在树立少年儿童对民族非物质文化的认知。安徽高等院校更具有承担“文化传承创新”的职能,具有开发本土文化遗产的资源和优势,在保护望江挑花艺术中具有开展理论与实践研究、传承记忆和传播的作用,可
以借助艺术专业为平台,以相关课程为载体开发本校的课程资源。
[4]
可通过开设选修课程、组织相关讲座等形式,聘请望江挑花的传承者进校讲授;也可以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融入大学生实践活动,与丰富的社团活动相结合,特别是可以利用课外、寒暑假时间,组织学生去民间艺人较集中的地区进行观摩、学习和体验。高等院校还可以借助人才、计算机科学技术等资源优势,运用现代数字技术手段对望江挑花艺术进行数字化记录、收集、整理、存档和传播。数字化技术的运用不仅在保存、流传、还原非望江挑花艺术方面起着重要作用,还能丰富、加强其趣味性和生动性,使学习者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大大加强传播的效果。
3.3 倡导生产性方式保护,设计开发挑花产品“生产性方式保护”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保护实践中探索出的新途径和新理念。所谓“生产性方式保护”是指通过生产、流通、销售等方式,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资源转化为生产力和产品,产生经济效益,并促进相关产业发展,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生产实践中得到积极保护,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良性互动,实现活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参与到创造当代物质财富的生产实践中是对望江挑花艺术进行保护和延续的一种积极的保护方式,
[3]
积极寻找望江挑花在当代社会发展的可能性与生存立足点尤为重要。望江挑花的图案和独特的针法技艺具有重要的价值,是重新发掘可以应用于现代设
计的有效资源。望江挑花图案的题材内容丰富,色彩形式清新淡雅,图案构成上受到 90 度、45 度的限制的纹样呈现几何化的特征,具有极强的装饰性和形式感。商业化的时代背景与服务民生的宗旨使得望江挑花产品的设计与开发需要紧密地融入实际当代社会生活及产业体系。对于单一化、“过去时”的产品结构
需要重新构建,建立创新的理念,丰富产品的形式种类,需要满足今天人们的生活、审美需要和精神文化需求。利用望江挑花文化性、装饰性等特点设计开发文化礼品、旅游纪念品、汽车内饰产品、家纺产品、服饰产品等系列产品是积极的尝试(如图 3),也使得传统技艺具有现实的价值和意义成为可能。科技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得望江挑花艺术赖以生存的环境发生了改变,为了拯救这一濒临失传的手工技艺,积极探索保护望江挑花艺术的方法和手段,使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得到记忆、传承和发展,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的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