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 首页 > 望江挑花

望江挑花--淘金路上蹒跚起步

发布时间:2015-06-16 11:21 来源:未知  编辑:admin  浏览次数:    [ ]
惠龙挑花展示
  


彩色挑花

  
传统的织布机器


《孔子出行》图

望江挑花挑出的喜庆场景

  “挑花”商人茹占群决心要把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望江挑花”卖进合肥。这门绵延千年的民间艺术在经历最初的商业运作后,即将面临残酷的市场检验。这副文化与商业纠缠而成的药方,能否挽救望江挑花的命运?全看施药者的拿捏。
 
  “挑花”工艺不输苏绣
 
  在位于蔚蓝商务港的两层复式办公室内,堆满了屏风、卷轴等“望江挑花”的工艺品,这里甚至还摆放两台织布机器,木质机架古意盎然,“从望江收上来的传统挑花器械,至少百年历史。 ”
 
  一涉及“望江挑花”,惠龙挑花公司总经理茹占群的喜爱溢于言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起于唐宋,兴于明清,三进人民大会堂,“从织布到挑花,全程手工制作。从针法到工艺,绝不输苏绣。 ”
 
  正当此时,省内礼品行业的一位大佬登门洽谈合作。他显然对“望江挑花”的文化内涵兴趣不大,而更关注其商业价值,“这个不看了,商务礼品还有哪几款? ”、“包装档次还是不够”、“镜框用金丝木来做。 ”他反复提醒茹占群,没必要突出望江挑花,“只要你的图案出现在别的物品上就可以了,比如,和玉器结合,就很有卖点。 ”
 
  类似的洽谈,茹占群每天都会碰到。 “做家居的、做礼品的、做艺术品的、做电子商务的。 ”这些洽谈者中,真正关心和感知“望江挑花”文化的几乎没有,“逐利”是所有人的诉求。
 
  商业推广刚刚起步
 
  毋庸讳言,没有商业力量介入,中国四大挑花艺术之一的“望江挑花”可能早就消亡。80年代初,这种来源草根、手工制作、在当地风行千年的针线艺术已后继乏人。 “能找到的技艺精湛者寥寥无几。 ”随后,当地几家作坊式的挑花厂,曾试水“挑花”的产业化运营,皆因资金和运作方式问题步履蹒跚。
 
  2008年,望江挑花被认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同年,挑花传人茹占群的“惠龙”挑花公司成立,投入资金240万,成为望江挑花产业的最强大的“接棒者”。
 
  茹占群承认,四年间望江挑花从未做过商业推广的努力,而是致力于文化传承、挖掘和积累,“没有销售人员,所有的接单都借助于政府”。
 
  茹占群所言“传承”,实际上是解决望江挑花的生产问题。惠龙的模式是:先找到仅存的传承人,系统梳理挑花的工艺和图案,同时培训望江挑花女工(30~50岁左右);以传承人为班底组建挑花“实验室”,研发产品及打版(制作样品);建立基地加农户的生产体系,将接单分配给散布全县的农户家内实现原汁原味的手工生产。眼下,惠龙已积累了150名挑花工人,包括装饰画、礼品在内的多系列产品已开发完成。而做到这,茹占群已经殚精竭虑,“前后投入超过800万了,基本上是我另外一个公司的盈利往里填。 ”
 
  除生产外,合肥作为“望江挑花”推广第一站,情况不甚理想:在红星美凯龙、伊赛特家居、宝马4S店等八个销售点并未卖出销量。对此,茹占群十分清醒:“文化产业就是九死一生,在合肥的全部努力就是要找到一条可行的营销模式,然后在全国复制。 ”
 
  多重悖论仍无答案
 
  于是,商人茹占群开着他的皮卡,背着印有“为人民服务”字样的挎包,周旋于合肥各色商人中间。
 
  2008年,合作商曾找上门,希望将机绣引入以手工为主的“望江挑花”,茹占群拒绝,原因是“味道完全不同。 ”他的担心源自同为国内四大挑花艺术的黄梅挑花,“它们引入机绣和十字绣的商业模式,产业化走早一步,虽然年销售额已过亿,但是所谓‘挑花’只剩下一个噱头。 ”这也许正是茹占群一直坚持的望江挑花的“文化”属性,“如果为了短期商业诉求毁灭这种文化属性,望江挑花的商业价值也就荡然无存。 ”
 
  文化商人茹占群如今还面临多重悖论式的难题:首先是,如何把望江挑花卖出去?卖不出去的原因,恰恰是因为定价太高,一张装饰画的价格达到六千到八千元,这种价格已近乎奢侈品。而即便打开销路,手工制作的产能能否满足订单?如果靠引进机绣来扩大产能,“望江挑花”的文化属性又将依附何处?
 
  茹占群有一个宏伟的目标:在望江县建造一个占地500亩的园林,在这个园林里,传统院落式的农户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在这个园林内,望江挑花产值将达到3亿元,人们穿着传统服装挑花、唱黄梅戏,园内有着自己的戏台、钱庄。参观者进入要把人民币全部换成园林内流通的钱币,“这样一个东方迪斯尼一样的园林,要多少投资? ”记者询问。 “2.8个亿。”(记者 梁巍/文 王素英/摄)




上一篇:没有了
相关文章
图文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