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 首页 > 百家论坛 > 专题文章

雅俗共谐 净素含蓄——望江挑花美学价值品析

发布时间:2015-07-22 15:57 来源:未知  编辑:望江挑花  浏览次数:    [ ]
雅俗共谐 净素含蓄望江挑花美学价值品析 摘 要土生土长的望江挑花艺术,扎根于民间世代相传,具有很强的地方代表性和美学价值特 征, 其造型技法精雅细致情感内容朴素乡俗色彩
  

  雅俗共谐 净素含蓄
——望江挑花美学价值品析 
周雅琼1    邬红芳2
(1.安徽工程大学艺术学院,安徽芜湖   241000; 2.安徽工程大学纺织服装学院,安徽芜湖   241000)
【摘 要】土生土长的望江挑花艺术,扎根于民间、世代相传,具有很强的地方代表性和美学价值特征。其造型技法精雅细致、情感内容朴素乡俗、色彩风格净素妍雅、意境营造含蓄生动。分析望江挑花的美学价值,目的就是将它融入到当下的社会环境中,使其与当今文化发展和审美标准相适应,传承艺术精髓、再现艺术魅力。

【关键词】望江挑花;美学价值;乡土;传承
  [中图分类号]J52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 178X(2012)08- 0204- 03
 
          挑花即在棉布或麻布的经纬线上用色线挑出许多很小的十字,并组合成各类装饰图案,它是一种具有很强装饰效果的传统刺绣工艺,又称“十字挑花”、“十字花绣”。土生土长的望江挑花是安徽省望江县一项历史悠久的民间手工艺术,它扎根于民间、世代相传,并于 2008 年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具有很强的地方代表性。
 
           一、望江挑花历史发展及地域美学背景
          望江挑花相传始于唐代,其最早的形式是人们以头发拧成发线,以麻布为载体,把虔诚的心愿挑绣在麻布上,作为敬神敬佛的敬褡,以求神灵的庇佑。传说后来在唐代大诗人罗隐的点化下,妇女们用棉线代替发线,用棉布代替麻布,且逐渐形成以人物、动物、花卉、风景、图腾纹样及当地的民风民俗为题材而组成的吉祥如意、福乐喜庆的几何挑花图案,并从敬神用品扩大到生活装饰品,拓展了发展空间[1]。解放后,郝杏娣、帅根元等望江挑花的老艺人们,进一步在技法、设计、色彩等方面进行不断的总结和研究,并从理论上进行了完善,将其再现于经纬,应用于生活,形成融艺术性与实用性为一体的民间挑花艺术[2]。

         安徽省望江县位于长江中下游北岸、皖西南边陲,是皖鄂赣三省交界之处。它地处吴头楚尾,吴越文化、荆楚文化在这里碰撞,并与古皖文化相融合。受这些文化背景的影响,望江挑花既体现出灵动睿智、淳朴自然的吴风又包涵着浪漫秀美、灵活多变的楚韵,同时还不乏纯朴和谐的古皖文化美学风格特征,具有深厚的地方文化内涵和原生性乡土文化底色,最终形成:土 (乡土气浓,俗中见雅)、特 (针法独特,正反有趣)、奇 (新颖别致,花中套花)、古 (地方特色,古朴典雅)、丽 (清新靓丽,雅俗共赏) [1] 五大地域美学特色。另外,望江县虽历史悠久,人文昌盛,但古时因地理位置偏僻,长期处于封闭落后的状态,民间生活多依靠自给自足。在中国传统以农为本的自然经济条件下,民间艺术与自然的关系须臾不离 [3],望江挑花这项民间工艺便是在这种封闭落后的自然生态环境下逐步形成与发展起来的,受到当地生态文化背景极大的影响。传统的望江挑花多见于民间妇女的衣物装饰,都是农家用自纺、自织、自染的青 (或黑)、白老布与棉线制作[4],其材料的取材和挑织加工过程都深深打上了自然环境的生态烙印。望江自古以最终赋予望江挑花以质朴的艺术感染力和绿色生态的美学价值。从棉花到老布,再从老布到挑花艺术品,望江挑花创作的每一步都是精细的手工艺术,精挑细选、精纺细织、精刺细绣,整体相得益彰,独具风韵。

        二、望江挑花的视觉美学价值
      (一) “精雅细致”的造型技法
        挑花工艺虽然都是以“十”字形和“一”字形为基本单位连续、延伸来创造图案纹样,但不同的造型技法可以完成不同的视觉审美效果。望江挑花审美特色的表达与它特殊的针法技艺是分不开的,它在长期的孕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挑针、钻针、游针、织针”的完善而独特的针法体系。挑针,也称“十字针”,其创作技法是每针拉一对角线,再严格按底布的经纬纹路, 每两针架成一个小十字花,十字花的大小可以依据底布经纬纱线的粗细自由控制 (可跨越三纱至五纱),但所跨纱数越小,图案越精细。“十字针”又分为单面“十”字针和双面“十”字针两种,其中单面“十”字针一面以“十”字交叉线进行组合,另一面以“一”字连线进行组合;而双面“十”字针则以双面“十”字交叉线进行组合,且每针所跨的经纬纱一致,俗称“架花”,完成效果清新、明快。钻针,即在经纬布上,沿着经向或纬向,根据图案的需要正反密铺而成,每针所跨纱数由图案需要而定,形成后图案正好两面阴阳相反,规范而厚重。游针,是以双勾和游线的方式形成图案,每针所跨纱数正针一致、平针一致、切针一致,线条感强烈,两面图案造型完全相同,整体淡雅、清爽。织针则将同色或多色经线梳理好,用另一种颜色做纬线,线以梭挑织,形成的效果有似提花,图案两面色彩结构相反,一面清雅,一面厚重。每种针法虽风格各异、各有妙处,但制作出的图案正反两面都非常整齐,十分讲究整体运线的结构和走针技巧,达到“针随心走、心随针动”的高超境界;讲究入针与出针的完全重合,以保证完成后双面都没有针线接头,平整美观、精雅细致。

      (二) “朴素乡俗”的情感内容
        在情感内容的塑造上,望江挑花是在为满足当地劳动人民物质与精神双重需求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民间艺术,其美学特色的形成是建立在地方社会伦理道德、文化信仰及民俗生活之上的,真实地反映着当地的民俗心态和审美意识。挑花艺术品借助于图案中的动植物形象、戏曲人物、地方风景、生活故事等内容,通过民间艺术家的加工提炼及抽象化处理,形成符合人们观念、意愿和理想的象征符号,准确地写照出大家“祝福求吉、乐观豁达”的民俗审美风尚之心境。如:风帽上的“鲤鱼跳龙门”、围裙上的“蝴蝶扑金瓜”、老人裙带上的“福寿双钱”等图案内容,均采用托物言志的象征、谐音等寓意手法,或隐或现的将吉祥的观念表达出来,成功地折射出劳动人民对幸福生活的强烈追求;老奶奶鞋上的“狗撵狗”图案,在当地解释为 “穿破三双狗撵狗,阎王面前大摆手”,其深层寓意是祝福老人健康长寿; “振风塔”、“武昌湖风光”等图案内容则是对当地的历史名胜、人文风景及清纯质朴的民风之赞美与歌颂。望江挑花的这些图案创作在情感表达上虽朴素乡俗,却娓娓诉说出一方的风土人情与人文特色,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

         在图案画面的构图布局上,望江挑花因受经纬线的限定与影响,其图案造型需严格按布纱经纬平面展开。心灵手巧的民间艺人将朴素乡俗的挑花内容分解成点、线、面之结构要素,再规律地组合成三角形、菱形、矩形等几何化的单体图形,并最终通过这些几何形单元的相互穿插组合,构成千姿百态、夸张洗练的各色挑花图案。因而完成后的挑花图案,其整体轮廓外观往往粗犷稚拙,但内部结构却生动灵巧、轻盈秀雅,甚至花中套花,构图饱满、感性,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与雅俗共谐的装饰审美情趣。

      (三) “净素妍雅”的色彩风格
       色彩在民间艺术中的应用不仅诉之于视知觉感受,同时还受到文化传统和地域环境背景的制约,包含着丰富的社会内容。望江挑花的色彩运用同样是受到当地民俗观念、历史和审美等多重因素影响的结果,它既不同于花瑶挑花对比鲜明热烈的色彩效果,也不类于黄梅挑花绚丽多彩的视觉美学特征,其挑花的色彩应用具有净素妍雅的艺术风格特点。传统的望江挑花常用农家自织、自染的白色或青、黑色土布为底,多用单色棉线挑绣而成,同时还注意单色深浅明暗的变化。常见白底青花或黑花,青底白花或粉色花,偶尔也有点缀女儿红、女儿绿。其总体色彩虽不浓艳夺目、奢华灿烂,但也并未显得苍白单调,相反它以一种净素中的丰富、秀美中的雅致,表现出独特的色彩美学风格,有如水墨渲染的文人山水画的平淡素净之美,达到了“澹然无极而众美从之”的境界。望江挑花的这种色彩特点正是受到了吴楚文化的双重影响,楚人对青白二色有着独特的偏爱, 《楚辞·九歌·东君》就有“青云衣兮白霓裳”的描述[5],望江挑花承袭了楚文化的这种色彩意向,以青白二色为主,更显得纯净妍雅;而对吴越文化的传承,又导致望江挑花的其他色彩搭配毫无矫揉造作之风,在整体色调和谐的基础上保持了自然清新之美。

       (四) “含蓄生动”的意境追求
        意境是“情”与“景”的结晶,是主观的生命情调与客观的自然景象交融互渗的灵境[6]。望江挑花的艺人们凭借着丰富的生活经验,在仔细观察自然形象的基础上进行创作,他们抓住客观形象的主要特征,并结合主观的情感及意念表达,信手挑织,情景交融。在画面布局与意境营造上,望江挑花有似一种生动含蓄的舞蹈,其精神与重点在于整体画面节奏和气氛的表达,而不滞于单体形象的华丽表现。民间艺术家不受程式化的思维方式所限制,而从多维的、变化的角度出发,将物象的形体结构及运动规律转化为点线面的几何形态,并借助于这些点线面自由组织和表现整体画面空间与意境内涵。中国画最重空白,其空白处并非真空,乃灵气往来生命流动之处[7]。望江挑花在画面空间的把握上也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其图案布局构成也善用空白,大都是底简图繁、以虚托实,尺幅作品中寥寥数针,在空白底布的衬托下就能表现出虚灵如梦、含蓄生动的意境美。

         三、望江挑花从传统向当代的美学价值延伸
        传统望江挑花具有深厚的地域文化内涵、朴素优雅的气质及原生性乡土文化底色,使品析它的人们在审美过程中得到了情感的共鸣与心灵的净化。然而,今天随着传统民间生活方式的改变及经济技术的创新与发展,望江挑花艺术的存在形态也逐渐产生了变化,传统的自产自用的非商品型挑花产品难免逐渐淡出人们的生活视线。面对这种变化与现实境遇,望江挑花这项民间艺术的传承及保护已经迫在眉睫。当今要想传承望江挑花艺术,首先要认识其艺术创造发生、发展与变化的规律,把握其与整体社会文化环境发展的协调性,从而全面、系统、有效地积极传承。最好的方法就是将它融入到当下的社会环境中去,让它可以重新“活”起来,并在延伸其传统美学价值的同时,体现创意时尚的现代生活方式及理念,在历史与今天、传统与创新之间相互碰撞,为消费者和欣赏者带来全新的生活体验。

        传统望江挑花艺术品的美学价值主要表现在其对乡土和地域文化内涵的诠释上,而当今的望江挑花艺术在保持它“原汁原味”的技术要求、工艺水平及审美韵味等前提下,结合新材料、新形式对其进行改造,更丰富地延伸出各种新的美学形态。例如:运用新兴的低碳材料来重塑传统挑花艺术,以经纬结构清晰的混麻布代替传统的土老布为底布进行挑花产品的创作,既便于挑织,又形成不同的质感肌理特点和丰富多样的外观审美品格。望江挑花产品形式也推陈出新,由传统的头饰、围裙扩展到室内陈设品、软装饰等工艺商品领域,为传统的挑花工艺拓展更丰富的创作空间。

         四、结语
         有什么样的文化背景和民俗风格就有什么样的审美,有什么样的审美自然就会产生与之相应的美学价值。望江挑花艺术与所有的民间艺术一样,都是从劳动人民最平凡的生活中孕育和发展起来的,同时又与望江的地域文化、民俗审美意象分不开。雅俗共谐、净素含蓄体现了望江挑花艺术最朴素的情怀和美学风格,我们今天品析它的这些美学价值,其目的不仅是为了深刻理解望江挑花的美学内涵,更是为了保护和传承这项民间艺术奇葩,使它的美学价值得以延伸,并与当今时代发展环境和审美标准相适应,传承其艺术精髓、再现其艺术魅力。

[参 考 文 献]
        [1]王世福.再谈望江挑花[J].雷池,2009(12).
        [2]胡劲松.望江挑花植根乡土传雅韵[N].安徽日报,2011- 04- 15(C01).
        [3]唐家路.民间艺术的文化生态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46 .
        [4]望江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望江县志[M].合肥:黄山书社出版社,1995:525 .
        [5]刘朝晖.黄梅挑花与花瑶挑花的艺术特色[J].装饰,2011(4).
        [6]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121.
        [7]宗白华.美学与意境[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96.

上一篇:植根乡土传雅韵
相关文章
图文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