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江民间挑花浅谈
廖 丹 (望江县文化馆 安徽望江 246200)
春节期间,望江文化界组织举办一次别开生面的文化活动——“望江民间挑花作品展暨民间挑花表演”真是令人大开眼界一饱眼福。近百名村姑大嫂一面展示自己的挑花作品,一面在花绷上飞针走线神态自若地进行挑花表演,真是一条极其美丽的风景线。川流不息的观众从心底发出一阵阵唏嘘和赞叹。
望江民间挑花拥有悠久的历史,也积淀了深厚的传统。挑花工艺多见于民间妇女的衣物。儿童穿戴装饰。农家在自纺自织的白老布和自染的青、黑布上用三色棉线挑制。制品有头中围裙、腰带、披肩、镜褡、荷包以及衣帽鞋物的挑花装饰。挑花的针法有挑、游、钻、织四种,图案因物而异,挑制在不同的物品上。图案的《双喜临门》《双凤朝阳》《喜鹊闹梅》《鸳鸯戏水》《鲤鱼跳龙门》以及各种花、鸟、虫、鱼所组合的图案,这些既不具体也非抽象的图案都是反映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渴望。
解放后,挑花工艺引起了政府与文化部门的重视,文化部门专业艺术干部下乡走访调查搜集整理各种花纹图案,向民间挑花能手学习和共同创研,在保持传统风格的基础上,发展新的针法、针路,创作新的花纹图案,进一步推动了民间挑花的发展。改革春风吹向田野、吹向乡村,望江涌现出许许多多新的挑花能手,相继创制出挑花提包、枕套、台布、窗帘、沙发套等一系列新品种。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望江挑花被选为全国工艺品展品,同时为人民大会堂安徽厅承制500余幅挑花沙发靠垫,紧接着外贸部门又将望江挑花列为开发商品投入国际市场。光日本一家公司的订单就列出28个品种。去年国家将望江民间挑花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风靡全国走向世界的望江挑花凝聚着千百年来望江人民的智慧和心血,是开放在望土地上一朵永不凋谢的鲜花,是打进国际市场的金牌产品。
当我的记忆回到今天的挑花表演的现场,当我的目光转向那些美丽而又心灵手巧的姑娘大嫂,心底涌动着更深的感悟。我认为传统的挑花那厚重的底蕴的蓬勃的生机,那饱含着丰富的情趣和质感,切实为现代挑花工艺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这些姑娘大嫂是把从传统中得来的造型法则和针线技巧化为心底的语言和梦想,将其融入到创作语境中,所以她们的作品给人一种全新的视觉美感,现场展示的那一件件挑花作品就真切地记录了这一点。
诚然,这还要归结那些姑娘大嫂平常对生活细心体察和真诚感悟,不然,那布与线交织的天上人间、花鸟鱼虫,这些自然生命岂会生机勃勃、栩栩如生,似乎能聆听到一种生命的律动。非常有幸,我们能近距离欣赏到当代的农村姑娘大嫂那一双双灵巧的手将那普通得再不能普通的三色线灵巧自如地勾勒出天上人间的千姿百态,领略新时代新农村的女人是如何演绎传统与创新的交融,如何把浓浓的情感和时代精神淋漓尽致注入传统工艺,使其幻化成喜闻乐见、雅俗共赏的现代工艺品。
琳琅满目的展品,没有姹紫嫣红、大红大绿,只有白底青花、青底白花,古朴淡雅、清新纯净,古色古香里蕴含着现代文化元素,泥土芬芳里透出浓郁的时代气息,这是时代发展的产物,这更是商品市场催生的产物,不仅深受国内各种人群的青睐,更在国际市场上看好。
望江民间挑花工艺品没有华丽的美,没有“高雅”的美,可她就像景德镇的青花瓷器,有古朴的美,素雅的美,观赏望江民间挑花,必须要静下心来,如果你有一点浮燥情绪,就无法真正欣赏望江民间挑花的美。说白一点,还要有那么点闲情雅致。如同在柳枝吐芽的早春,迎着和煦的春风,沐浴着明媚的朝霞,漫步在满眼油菜花开的田野,欣赏的是满眼金黄色的油菜花,闻到的是油菜花淡淡的清香。
我这只是从观赏的角度来谈望江民间挑花,而这样扎根在乡村田野的花朵,怎么不经意间走出国门,打入国际市场,这可得要感激改革开放的春风,感谢党的开放政策。当然,也与我们几代文化艺术干部的辛勤耕耘分不开的。解放后,老一辈文化艺术干部独具慧眼,在艺术的探索道路上,从那偏远的乡村里发现了蕴涵着深厚的艺术气息的民间挑花,如获致宝,经过反复的探索,不断的创新,拉近了时代艺术语言与传统自然的疏离,使望江民间挑花焕发新枝。
在经济大潮的推动下,新一代的文化艺术干部接过老一辈传承下来的挑花田园、耕耘收获,当望江民间挑花从经济市场换回第一桶金后,许多乡镇将挑花定为科技开发产品,挑花基地应运而生,从此望江民间挑花得到飞速发展,挑花工艺品由原来的20余种增加到40余种,如装饰画、装饰工艺品,深受国内外的消费者青睐,在望江经济开发的百花园里又增添了一丛新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