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 首页 > 保护传承 > 挑花进校园

植根乡土传“挑花”——走近“非遗”传承人

发布时间:2015-07-31 14:49 来源:未知  编辑:望江挑花  浏览次数:    [ ]
植根乡土传挑花 走近非遗传承人 党和政府很重视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有关部门已经制订了详细的挑花产业发展规划,我觉得眼下更需要对望江挑花项目及传承人保护进行
  

 望江挑花:植根乡土传“挑花” ——走近“非遗”传承人
 
  “党和政府很重视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有关部门已经制订了详细的挑花产业发展规划,我觉得眼下更需要对望江挑花项目及传承人保护进行专项资金扶持,大力支持望江挑花企业开展生产性保护,建设传习、设计、研究和产业园基地,将望江挑花这一民间瑰宝持续发扬光大。”
 
  冬日暖阳,温暖如春。2013年12月31日下午,当人们正沉浸在喜迎新年的气氛中时,望江县第一小学的小学生们期盼的挑花课又开讲了,前来授课的就是望江挑花传承人王世福。
 
  课堂上,王世福拿着他主编的《望江挑花》教科书,耐心细致地给小学生们讲解挑花工艺;课下,小学生们围着他叽叽喳喳、问这问那。他总是乐呵呵地细心解答,一针一线、手把手地传授挑花技艺。近年来,在该县第一小学、望江中学等学校的邀请下,他在学校开设的乡土课程中讲解望江挑花,系统介绍挑花工艺,并担任课外辅导。
 
  “挑花的图案多以本地的民俗民风、儒家孝爱文化以及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憧憬等内容为题材,欣赏与制作挑花作品,无形中达到了对同学们健康人格的熏陶和培养。同时,挑花技艺针法讲究,工艺细腻精湛,培养了同学们做事严谨、一丝不苟的习惯。”王世福兴致勃勃地对记者说,“学挑花不但激发了孩子们热爱家乡、传承文明的自豪感和责任感,而且帮助他们养成了学习的好习惯。”
 
  望江县的挑花是源于唐代的传统民间工艺,古朴清丽,典雅大方,具有浓郁的徽文化韵味,可以说是古雷池的土居文化,有着三进人民大会堂的辉煌历史,2008年被列为国家“非遗”保护名单。
 
  年近六十的王世福身材魁梧,过早花白的头发记录着30年来传承非遗的沧桑。但生性爽朗的他,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起挑花总是那么精神,那么健谈。他1978年毕业于安徽省艺术学校,先后在县文教局、文化局、文联等单位工作过,担任过县级文物管理所、博物馆主要负责人。因工作关系接触望江挑花,加上他学的是美术专业,所以很快爱上了这一传统民间艺术。出于喜爱更是责任,他进行了长期不间断的收集、整理、学习、研究,乐此不疲地求教于乡间爱好挑花的老者,只言片语寻找失传的记忆。在研究过程中,他总结出了一套在挑、钻、游、织四种针法基础上,加以寓意性构图的挑花工艺,研制出框画、围巾、手套等门类共计200多个品种,王世福也成为目前唯一一位既能设计图纸,又能实际挑花的艺人。他从图纸设计和技艺传承上保持了望江挑花的本色,形成了一系列理论文章和专业图纸,大量艺术作品已走向市场,受到了社会广泛好评,产品远销北京、合肥、深圳等地的工艺品礼品市场。在望江挑花织针针法的基础上,王世福创新手法,发明了纯手工编织的望江挑花挂饰,深受市场欢迎。
 
  至此,王世福感到很欣慰,但非遗传承之路总是充满艰辛,就望江挑花而言,部分能挑花的老艺人年龄较大,眼睛看不见纱,年青的又不愿学,失传、断代的问题仍然存在。呼吁、提议案、组织展览……,最后王世福还是萌生将望江挑花推向市场的念头,在市场中找出路,以市场回报来传承望江挑花。但,谁来承担这个风险?企业要生产谁来设计?员工谁来培训?一连串的问题困扰着他……
 
  于是王世福作出了一个出人意料的决定,辞去县文物管理所、县博物馆主要负责人职务,解除繁琐的行政事务,轻装上阵,协助企业搞好挑花人员的培训,亲自担任设计师,把企业扶上马送一程。
 
  “民间工艺品有广阔的市场前景,我对发展和传承望江挑花很有信心。”王世福如是说。时间不长,王世福不负众望,拉起了两家公司,培训了近200人的挑花队伍,设计了一批适应市场的望江挑花产品,目前发展势头良好。下一步,王世福将着重培养挑花设计人员和手工编织人员,从源头得以传承。用老王自己的话说:“老布挑花从实用生活品变身装饰艺术品,还得回归生活。”
 
  当记者问起他的新年愿望,他若有所思地说:“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责任在政府,目前,望江县委、政府很重视挑花的传承保护,有关部门已经制订了详细的挑花产业发展规划。但更需要的是国家和省市财政动真格、出实招,对望江挑花项目及传承人保护进行专项资金扶持,大力支持望江挑花企业开展生产性保护,建设传习、设计、研究和产业园基地,将望江挑花这一民间瑰宝持续发扬光大。”(望江文明办)
 
  

相关文章
图文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