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日报C1:望江挑花游针走线传千年

发布时间:2015-08-05 17:55 来源:未知  编辑:望江挑花  浏览次数:    [ ]
深冬时节,积雪未融,记者一行来到望江县鸦滩镇南环路4号,寻访一位83岁的老人。老人叫帅根元,是望江县国家级非遗项目望江挑花的传承人。聊起自己钟爱的挑花艺术,老人的脸上
  

   

        深冬时节,积雪未融,记者一行来到望江县鸦滩镇南环路4号,寻访一位83岁的老人。老人叫帅根元,是望江县国家级非遗项目望江挑花的传承人。聊起自己钟爱的挑花艺术,老人的脸上始终挂着笑容。挑花是什么?在帅根元的记忆中,那就是老辈们的头巾,小辈们的肚兜,农家汉子的汗巾,俊俏媳妇儿的围裙,那是普通人家世世代代的生活场景。 “三尺担子六尺摆。 ”赞的正是望江人穿戴上挑花老布的精气神儿。
 
  令他自豪的是,农家人的艺术也登上了大雅之堂。帅根元的话匣子从椅子上那块搭布说开,这块搭布上的图案曾出现在人民大会堂的安徽厅。 1952年,帅根元开始搜集望江挑花。那些钻花头巾、围裙饭单、背包围巾提包,花中有花,正反成形,相映成趣,所绣图案看似笨拙实则清秀,帅根元从此迷上这门民间艺术。由他设计的挑花作品1979年、1982年、2000年三进人民大会堂,成为安徽厅的艺术饰品。望江挑花在传承发展中逐步形成挑、钻、游、织四种针法技艺,挑花工匠们通常需要根据图纸和针法示意,用相应的色线,从布的中间向四周挑绣。挑花的过程,需要好眼神好记忆,因为错了一根线都要拆掉重来。
 
  挑花故事在另一位传承人王世福那儿得到延续。今年50多岁的王世福,早年学习美术,后来研究挑花,现在一边成立公司推动挑花走市场,一边为中小学生们教授挑花技艺。王世福告诉记者,他为望江县小学生编写的一本挑花教科书,马上就要付印了。用老王自己的话说,就是“老布挑花从实用生活品变身装饰艺术品,还得回归生活。 ”王世福在前些年辞去公职,拉起两家公司,培训了一支初具规模的挑花队伍,对传统挑花工艺进行抢救性保护和生产。 2009年,王世福更是带着望江挑花前往澳门进行了为期半个月的展演。
 
  现在,挑花这项非遗项目在当地已做成产业,大大小小的挑花公司、农村合作社应运而生。惠龙公司是其中一家规模较大的企业,经理廖庆梅告诉记者,他们采用公司加农户的形式生产、销售,曾经打入家居市场,也多次走出县城参加各类展览,还在省城建立了分公司,他们做的挑花台屏、抱枕、骨枕等,经外贸公司运作,销往了英国。不过,传承人们让挑花回归生活的美好愿望也并非一路绿灯。廖庆梅说,挑绣工年龄偏大、挑花工艺失传、成本较高等问题制约了望江挑花的市场拓展。
 
  当地文化部门介绍,望江将建设“挑花一条街”。计划从纺纱、织布、挑花、印染等工艺入手,打造出旅游、装饰、服饰一条龙产业链,扶持这项珍贵的民间艺术。临别望江,记者想起了帅根元老宅子里挂的新图纸,不仅有图腾纹样、民风民俗,还有动漫玩偶、现代人物,那是帅根元孙女的杰作。未来,或许可以期望年轻一代为望江挑花带来新的突破。
 
  【采访手记】
 
  走访了很多非遗项目,望江挑花给人的印象更像是深藏阁中的闺秀,“待嫁”乃至“恨嫁”。作为一项国家级非遗项目,望江挑花的工艺水平无可挑剔,但传承体系还有待确立。相对于曾经普遍存在的生活用品而言,如今的挑花产品类型比较单一,大部分是作为工艺礼品面世。非遗何时回归寻常百姓家,何时才能真正地传承下去?
 
 
  
 编辑: 鲍国华  
 
 
 

相关文章
图文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