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级传承人王世福

发布时间:2015-09-14 17:27 来源:未知  编辑:望江挑花  浏览次数:    [ ]
提起望江挑花,就不能不说到望江挑花的传承人之一的王世福。
  

王世福与望江挑花

        王士福,男,1954年2月出生于安徽省望江县华阳镇滨江农村,祖籍安徽枞阳。1978年毕业于安徽省艺术学校,1979年分配在望江县文教局,从事文化工作,以后一直在望江文化部门没有离开。因工作关系接触望江挑花,加上自己是学美术的,所以爱上了这一传统民间美术,出于喜爱更是责任,进行了长期不间断的收集、整理、学习、研究。求教于乡间爱好挑花的老者,只言片语寻找失传的记忆,形成了《也谈望江挑花》,刊载于1998年5月8日《文化周报》和1998年《望江年鉴》。

        1992年,王世福组织望江挑花工艺品参加'92中国黄山工艺品博览会,在会上获优秀设计奖。1999年组织望江挑花工艺品参加'99广州工艺品博览会,同年底王世福自己设计并组织生产了一批人民大会堂安徽厅上的沙发扶手靠垫,为装饰一新的人民大会堂安徽厅增光添彩。2000年又组织望江挑花工艺品参加2000年芜湖国际旅游工艺品博览会。2006年主持申报望江挑花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07年主持申报望江挑花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均获得成功。同年王世福被安庆市人事局、安庆市文化局授于安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先进工作者称号。2008年被省文化厅命名为省级望江挑花传承人。同年参加了中环·第二届全国文化纪念品博览会,设计的挑花作品《金鱼》,荣获中国工艺美术家学会授于的铜奖。又参加了安庆市首届旅游商品精品评选,系列望江挑花产品被安庆市旅游局授于银奖。同年底又被省文化厅选送参加北京国际文化创意产品博览会。2009年3月,应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文化局邀请大陆民间艺术家赴澳展演的安排,在安徽省文化厅和安徽省民间艺术家协会的推荐下,前往澳门进行了为期15天的望江挑花展演,并在4个周六周日工作坊时间,作了望江挑花技艺传授。同年4月参加了首届安徽中部旅游商品博览会,获优秀旅游产品推荐奖。2010年作为安徽特色民间艺术,入选上海世博会展出。2011年参加第二届中国安徽民俗文化节展出,2012年参加首届中国(黄山)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大展获金奖。

        望江挑花是古皖挑花艺术的一部分,自己独自从针法上、色彩上、图案设置、图案寓意等四个方面,对古皖挑花进行了研究,撰稿《漫谈古皖挑花》刊载于2003年第二期《安徽文物工作》。2010年撰写了《再谈望江挑花》刊载于安徽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雷池论道》一书,2011年与安徽农业大学轻纺工程与艺术学院副教授高山合作的《望江挑花艺术的特征分析》一文,刊载于《丝绸》2011年第1期上,2013年为方便本县小学生了解、学习望江挑花,撰文《谈谈望江挑花》,刊登在安徽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望江挑花》小学读本上,并提供图解和插图80余幅。

 
王世福在为学生传授挑花

       为不使望江挑花失传,采取生产性保护的方式,协助成立了3家望江挑花工艺品有限工司,虽说很艰难,但保存了部分挑花人员,可惜的是,每个人的技艺都不全,大都只知挑、钻、游三种针法,对双面挑、织、徒手织很少有人知道,也没有人愿意深入的去学,所以,望江挑花面临的保护和传承仍然困难重重。
 
        30多年来的经历,王世福深感望江挑花技艺深奥、精巧、构图合理、寓意深刻,不是一般人一看便知、一学就会、随意而能为的。她的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也不可否认。但现在的年青人追逐时尚和生活节奏的加快,大都也不愿意来学,年老的眼睛又看不见,失传断代现象仍然存在,亟待抢救、保护、传承、宣传和发扬,以免好不容易找回来的地方特有的民间传统美术再度失传。虽然王世福一直在努力,并将继续努力下去,但面临的许多问题,可能不是王世福个人努力就能达到的,需要政府和社会的共同努力,但愿望江挑花不再失传。
   
        1954出生的王世福,1978年毕业于安徽省艺术学校,从事过教育、文化、古建筑维修等工作,担任过乡镇文化站站长、县文联秘书长、县博物馆馆长等职。
 
  王世福对望江挑花的接触,还是从省艺校毕业分配在县文教局工作以后。1982年他了解到人民大会堂安徽厅将望江挑花作为沙发扶手和靠垫,并在省群众艺术馆和省工艺美术研究室,联合出版的由当时的省委书记顾卓新题写书名的《望江挑花》小册子上进一步了解到望江挑花的情况,引起了他的注意。在往后的工作中,他就注意对望江挑花的资料和实物的收集,但失去的毕竟失去,得到最多也只是是只言片语对望江挑花的追亿,实物也仅仅只有几条头巾和围裙带,从鸦滩文化站站长帅根元处也只能窥见一斑。《望江挑花》的小册子也是以头巾为主,一条围裙,再就是1982年为人民大会堂安徽厅制作的沙发扶手靠垫,找不到针法图谱,找不到更多的图案,更找不到相关的文字记载。
 
  什么是望江挑花?望江挑花与其它地区的挑花区别在哪里?在些就成了王世福经常思考的问题。既然能引省领导顾卓新及赖少其、张志等专家的注意与重视,就确定了望江挑花的价值所在。学美术的王世福 从那时起就在心中发了誓愿,一定要找回失传的记忆,搞清望江挑花,使望江挑花得以传承和发扬光大。在日后的工作中,他不耻下问,在民间耐心的收集望江挑花散落的记忆;五大三粗的他在别人不能理解的视线下耐心请教村姑与阿婆们的挑花针法。通过对望江挑花只言片语追亿的收集和针法的学习,并细心研究对照,找出望江挑花的真谛所在。通过20多年的收集、整理、研究、学习,他竟把望江挑花的各种针法来了个融会贯通,也吃透了望江挑花的设计理念。一九九八年,他首次撰写了《也谈望江挑花》,从针法上、色彩上、图案设置上、图案寓意上论述了望江挑花,刊载于1998年5月8日《文化周报》和1998年《望江年鉴》。2000年,由他设计并组织生产的望江挑花沙发扶手和靠垫,再次被人民大会堂安徽厅
采用。一首:“一簇清幽烂漫花,轻挑曼绣出农家。山村僻壤无人识,重放京都数异葩。清真鲁朴天然性,简出深居品自高。羞刹百花争斗艳,唯君独秀领风
骚。”表达了望江人对抢救出的望江挑花的一片深情。2006年王世福主持申报望江挑花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07年主持申报望江挑花为国家非物质
文化遗产名录,均获得批准。2008年,王世福被省文化厅命名为望江挑花传承人。至此,王世福感到很欣慰。
 

 
王世福在指导挑花针法
 
  但如何让望江挑花发扬光大,这一问题又困扰着王世福。当时能挑花的人大多年岁已大,眼睛看不见纱,年青的又不愿学,失传、断代仍是及及可危。于是,他呼吁、提议案、组织展览……,最后王世福还是萌生将望江挑花推向市场的念头,在市场中找出路,以市场回报来传承望江挑花。但,谁来承担这个风险?谁能看得清望江挑花的前景在哪里?企业要生产谁来设计?员工谁来培训?……一连串的问题困扰着他。王世福自己也曾试过,但工薪人员杯水车薪,努力付诸东流。王世福同志考虑再三又提出了别人不能理解的请求,辞去县文物管理所、县博物馆主要负责人职务,解除繁琐的行政事务,轻装上阵,协助本县成立了挑花公司,开启了望江挑花以生产促保护的序幕。时间不长,王世福不负众望,拉起了两家公司,培训了近200人的挑花队伍,设计了一批适应市场的望江挑花产品,目前发展势头良好。
 
  为着重培养挑花设计人员和手工编织人员,从源头得以传承。他常在望江中学开设的乡土课程中讲解望江挑花,并担任课外辅导。期望能培养出新一代传人。但想法毕竟是想法,真正能找到把望江挑花作为事业来做的人仍是难觅其踪。为了让望江人都能了解望江挑花,王世福把多年的研究和实践结合起来,又撰写了《再谈望江挑花》刊载在《雷池》杂志上,2011年与安徽农业大学轻纺工程与艺术学院副教授高山合作的《望江挑花艺术的特征分析》一文,刊载于《丝绸》2011年第1期上,2013年为方便本县小学生了解、学习望江挑花,撰文《谈谈望江挑花》,刊登在安徽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望江挑花》小学读本上,并提供图解和插图80余幅。期盼能得到更多人的关注。
 

 
王世福在为学生传授挑花
 
  2009年4月受澳门特别行政区文化局的邀请,安徽省文化厅、安徽省民间艺术家协会的委派,王世福前往澳门,进行了为期15天的望江挑花展演和交流,在4天的工作坊时间,对前来学习望江挑花艺术的人员进行了讲解和面授,受到了当地居民和各国友人的好评。同年4月参加了首届安徽中部旅游商品博览会,获优秀旅游产品推荐奖。2010年作为安徽特色民间艺术,入选上海世博会展出。2011年参加第二届中国安徽民俗文化节展出,2012年参加首届中国(黄山)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大展获金奖。

 
王世福在澳门接受《澳门日报》记者采访
 
  为了保护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发扬望江挑花,他深知责任重大,也一直在努力,并将继续努力下去。因为这辈子他已与望江挑花结下了不解之缘。 

 

相关文章
图文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