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江挑花的起源

发布时间:2015-07-14 09:41 来源:未知  编辑:望江挑花  浏览次数:    [ ]
望江挑花源于鸦滩,始于唐代,至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在古代,由于生产力低下,人们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差,也无法科学地解释自然界的一些现象,只 有将幸福和安康寄托于神,
  

        望江挑花源于鸦滩,始于唐代,至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在古代,由于生产力低下,人们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差,也无法科学地解释自然界的一些现象,只 有将幸福和安康寄托于神,祈求上苍的庇护。初期挑花就是专为敬神之用。少男少女,剪下一支长发,拧成发线,在麻布上挑成“长命富贵”、“天下太平”、“八 卦”、“太极图”等,作为祭祀的供品。
 
       唐末,文学家罗隐读书著述于香茗山莲花书院期间,往来于褒隐寺,走访乡里,研讨民间文学、工艺、地理、乐律,与群众密切相处。他在民间中发现千姿百态的 挑花制品,引起了重视。他精心设计图案,改进技术,辅导操作,大力扶植。引导妇女用棉线代替发线,用棉布代替麻布,又从敬神祀品扩大到生活装饰品。于是, 妇女们对挑花倍感兴趣和爱好。当时香茗山一带农家妇女,劳动之余学针线活,首先就是挑花。挑花制品不仅装饰自己,还可敬老和馈赠亲友,同时又是姑娘与小伙 子谈婚的定情物,姑娘出嫁的陪嫁品。至明末清初,心灵手巧的妇女们,创造了挑、钻、游、织等各种技法,使艺术构思巧妙,图案更为完整,形成了富有香茗山地 方特色,带着浓郁乡土气息的挑花艺术风格。著名艺术家赖少奇称之为民间艺术瑰宝,倍加珍爱。
     
        望江挑花的特点
        望江挑花的艺术特点可用四个字来概括,即:土、特、奇、古。
        土——乡土气浓、俗中见雅。望江挑花从原料到成品,都是由农妇们精心劳作而成,她不仅仅是一种土生土长,便于家庭代代相传的工艺,而且是一种通过不同针法才得以完成的精美艺术。
        特——针法独特、正反有趣。与四川挑花、湖北挑花、云南挑花、贵州挑花相比,望江挑花以其正反成趣的独特技法,凸现了望江文化的精深。挑钻的文字讲究玻璃文,两面能读,如:“丛竹竿竿笑,幽兰朵朵香”。
       奇——新颖别致、花中套花。花中有物,物中有花,含意深刻。同中有异,大到一个地域,一个村庄,小到一家一户、一个人,各有各的心智,各有各的擅长;异中有同,用严格、细致、规范的针法挑出正反成形、花中套花的图案造型。
       古——地方特色、古朴典雅。望江鸦滩古属“吴头楚尾”,楚文化是其底蕴,吴文化在这里也打下了深深的烙印,在漫长的历史演变中,逐步形成了有特色的地方文化。望江挑花独特的针法、鲜明淡雅的色彩、清雅流畅的构图,不难看出古朴淡雅的吴楚文化渊源和审美意韵。
     
       望江挑花的原
       唐末以前的挑花用麻布为底,发线挑花;唐末以后多用土布为底、棉线挑花;现在多用平布或绸为底,用棉线或丝线挑花。
     
       望江挑花的技法
       望江挑花的传统技法分挑、钻、游、织、滚、敲、包、绣八种,每种技法风格各异,各有妙处,详细观之,正反成趣,这是别于其它挑花之所在。
       挑:也称“十”字针,又分单面“十”字针和双面“十”字针。单面十字针,一面以十字交叉线构图,另一面以一字连线构图。双面十字针则以双面十字交叉线构图,俗称“架花”,清新明快。
      钻:即在经纬布上,沿着经向或纬向,根据图案的需要正反密铺而成。每针所跨纱数视图案的需要而定。成形后的图案色彩正好两面相反,互为阴阳,似提花效果,规范而厚重,
      游:以双勾和游线的方式形成图案,正反相同,两面一致,每针所跨纱数一致。
      织:将同色或多色经线梳理好,用另一种颜色作纬线以梭挑织,形成的效果与提花一致,图案正好两面颜色相反,一面清新,一面厚重,各有特色。
      滚:用细布转成长条,按纱盘花,正面凸花,反面是凹花,立体感强,形象逼真。
      敲:用于敲边,其中又有纳、绞、做、贴多种敲法,灵活多变,图象活泼。
      包:是按布的经纬包出两面凸出的图象,古朴典雅。
      绣:与苏州刺绣不同,它是用几把针数纱制作,两面同是凸出的花。
   
       以上技法,各有其作用和妙处,配合得好,图中有图,花中套花,立体感强,正反成形,艺术巧妙,图案完整。不同技法的运用,挑绣出的饰品图案具有不同的特 色和效果。如以“挑”为主的游花,细腻、鲜明,正反图案花纹一致;运用钻花形成的织花则兼顾提花的感觉、钻花的效果,凸现了技艺的精湛和娴熟。
   
      望江挑花制品
     望江挑花制品种类繁多,主要有:
     1、女性头巾围兜 围裙 塞裤 腰带 衣裤镶饰  手帕
     2、男子汗巾腰带 褡裢 钱袋 垫肩 披肩 背包 眼镜盒  领带
     3、儿童痰褡背褡 帽饰 衣饰 抱裙 鞋 书包
     4、家用桌围帐檐 窗帘 门帘 床套 被面 床单 台布 家电盖布
     5、壁挂  地毯  沙发扶手  靠垫  车辫  佛带  裙带等
     6、其它装饰品
   
      望江挑花的图案及其设计
      望江挑花构图元素取材于生产生活,主要有:
      1、人类生产、生活有关的谷穗、车、船、宫灯、太极、八卦、如意图、元宝、金钱等;
      2、天文气象形成的事物:日、月、星、云、山、水、等;
      3、象征吉祥的动植物:梅花、竹叶、牡丹、莲花、石榴、菊花、柏枝、栀子花、蝴蝶、蜜蜂、孔雀、喜鹊、鸳鸯及十二生肖等;
      4、各类二方连续和四方连续及其它几何图案等。
   
       在望江挑花中运用以上构图元素,通过谐音、借喻、比拟、双关、象征诸多表现手法,构成寄寓喜庆吉祥的内容和形式。如头巾上“风穿牡丹”寓意春风独占爱 情;风帽上“状元及第”、“鲤鱼跳龙门”,象征进学补廪;镜搭上“九连灯”表示喜庆;围裙上“蝴蝶扑金瓜”抒发心灵深处的美好愿望;老人裙带上的“福寿双 钱”预祝晚年幸福;老奶奶鞋上的“狗撵狗”,说的是老奶奶“穿破三双狗撵狗,阎王面前大摆手”;“喜鹊登梅”,预示喜事临门、喜上眉梢;“五谷丰登”象征 百业兴旺。还有“团结如意”、“凤凰送吉祥”等。形象生动、寓意深刻。反映了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望江挑花工艺看似简单,实则繁杂,不是一般 人随意而为;工艺效果看似土俗,实则高雅;色彩单纯而不单调;图案看似笨拙实则清秀;可谓是古朴中寓高雅,粗犷中见大方,不失为民间艺术中的奇葩。
    
       学习和研究望江挑花的图案设计,要遵循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原则.熟悉各种技法是前提。设计人员只有熟练地掌握各种针法技法,设计出来的图案,制作起来 才能得心应手,否则再好的图案,也只能束之高阁。了解各种挑花实物图案是基础。望江挑花的图案历来就是以上辈传下辈的方式传承,没有参考书籍和文字记载, 只有将各种实物的图案进行分析、研究后,找出图案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从中领悟出望江挑花的艺术奥秘,不然就会无从下手。熟悉望江的历史文化和民俗民风是关 键。望江挑花属民间艺术,具有明显的地方特色,集中反映了这一地区民风民俗和历史文化,而这些正是其艺术价值的直接体现。因此设计人员只要深入社会实践, 熟悉这一地区的风土人情、历史沉积、文化底蕴,以及人民群众的祈求,就能设计出具有地方特色,有较高文化品位和艺术价值的图案。
   
      图案设计有狭义与广义两种解释。望江挑花基本上是属狭义的,平面图案见多。
     1、图案美的原理:变化与统一
     设计时要在变化中求统一,统一中求变化。原则是整体统一,局部变化,局部变化服从整体统一。
     2、图案的组织原则:条理与反复。
     3、图案形式美的基本法则:
    目前,多数挑花艺人及设计人员的观点认为图案形式美的基本法则是对称与均衡、对比与调和、节奏与韵律、比例与权衡。
     4、图案造型的种类。图案造型可分为具体的(现实的)与抽象的(概念的)两大类。具体的如自然形态中的人物、山水、花鸟、星球等。人为形态的如桌子房屋等。抽象的造型又叫纯粹的形态,指不代表任何物象的几何形。
     5、图案的造型与造意(或称立意)。常用的手法有强调与突出、拟人与拟物、比喻与象征、借代、组合、双关等。
     6、图案的色彩
   
     古代的望江挑花是无彩色的,多是黑底白花或白底黑花。唐宋以后才出现彩色图案,但这时的色彩受“红配绿看不足”的审美观的影响,多是红底绿花(“女儿 红”或“女儿绿”),或绿底红花,青底(染青)黄花或蓝底(染蓝)橙花。少量的红底黑花或白底黄花、彩色或无彩色的混合。
   
     望江挑花要求色彩要显,也就是对比色要有明度,冷色与暖色必须配合好,不表现光的立体感。由于平面图居多,基本上是一花一色或一物一色。总之在色彩设计 上,离不开配色的规律,即对比与协调,层次与主调。只要遵循了这些基本规律,所设计的画面就能新鲜统一,给人以美的感受。
   
     望江挑花的价值
     1、历史价值
     望江挑花起源于唐代,最早用于老百姓的宗教行为,后来才逐渐演变为人民生活衣饰及装饰用品,与宗教脱离关系,成为日常生活的必需。是直接折射鸦滩古文化的载体,可以帮助我们进一步了解唐宋以前鸦滩人民生产与生活方式,及其精神、文化的历史状况。
      2、艺术价值
      望江挑花色彩比较单一,对比强烈,是既有徽文化的高雅、清淡、构图流畅而古朴的韵味;又是一种人人可以介入无蓝本的即兴创作,是千变万化,内容丰富、内涵深厚的工艺制品。同时,又是广大女性借以释放情怀、寄托美好愿望、祝福未来人生、展示才艺的最佳平台。
      3、社会价值
      挑花制品最高的目的是美化生活、美化自己。在物质匮乏的时代,爱美女性需要凭自己的能力与才智来装扮自己,挑花则是她们最好的选择。
通过挑花,训练手艺、陶冶情操,修养温良沉静的心性。
      挑花制品的广泛应用,也可以弥补因为忌讳而造成的缺憾,将应用与观赏完美地统一起来。如望江素忌纯白为首饰,称此为孝色,女性挑花头巾的出现,正好弥补了这一审美尴尬。
      4、经济价值
     望江挑花可以融入当代的手工工艺。它集观赏与实用于一体的特点,使其经济价值日益凸现出来。
     一是资源的直接转换,在望江挑花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庐阳花布、庐阳玉绸、庐阳提花,已成为众多现代化企业生产的专利品牌,正快速进入国际市场。
     一是在继承传统工艺的基础上拓宽产品种类。用望江挑花生产的沙发扶手、靠垫、窗帘、门帘、壁挂、床单、枕巾以及围巾、腰带等,都是国内外深受欢迎的实用艺术制品,具有广阔的市场空间。
     
       望江挑花的影响
       1979年在安徽省群艺馆及有关专家、艺术家的关爱和推介下,原鸦滩区第一次为北京人民大会堂安徽厅承制挑花制品沙发靠垫和扶手300余套。安徽厅经常 接待国宾,当许多随同来访的总统夫人、主席夫人对此赞不绝口时,便送上一件。这样,挑花制品又成了给国际友人的馈赠佳品;
      1981年原鸦滩区再次为北京人民大会堂安徽厅承制挑花制品沙发靠垫和扶手200余套。在古朴典雅的安徽厅里,美观大方的靠垫、扶手再一次展示了望江挑花的魅力,吸引着人们赞美的目光;
      2000年鸦滩镇第三次为北京人民大会堂安徽厅承制挑花制品沙发靠垫和扶手144套322件;
      1980年应湖北省黄梅县邀请,望江挑花制品参加四项展销活动,深受台梅同乡会的欢迎;
      1982年安徽省群艺馆、安徽省工艺美术研究所联合出版了《望江挑花》一书,用中英文对照,向国内外发行,详细介绍了望江挑花的形成及艺术特点和价值等;
      1983年国际旅游会议在北京召开,望江挑花制品作为全国工艺品展览展品,承制319件入京参展,深受国际友人喜爱;
      1985年由安徽省群众艺术馆美术师张志综合合肥(古称庐阳)、望江(古称雷阳)两地挑花艺术的特点,创作设计出“庐阳花布”,由安徽印染等厂家大批生 产,畅销中外,
 
     《安徽日报》曾在头版头条作了报导。中国美术馆还展出了“庐阳花布”,展示了挑花艺术未来发展的广阔前景。著名工艺美术家张汀同志对“庐阳 花布”给予了极高的评价,并欣然命笔题写了“庐阳花布”和“庐阳玉稠”八个大字;
      1986年鸦滩挑花工艺厂,为北京亚运村承制挑花工艺品600余件,深受中外嘉宾喜爱,以高于成本10倍的价格销售一空;
      1987年鸦滩挑花工艺厂为北京福乐尔公司承制挑花领带500条,均按高档领带出售;
     首届中国安庆黄梅戏艺术节,一曲《挑花舞》、《莲湘舞》,红遍宜城,人人称绝,挑花服饰,倍受欢迎;
      1991年在中国黄山国际旅游节,原鸦滩区工艺服装厂承制挑、钻、游、织工艺产品被省旅游局评为名特优新产品;
      1992年望江挑花制品参加了中国旅游产品交易会和中国黄山工艺美术品博览会;
      1999年望江挑花制品参加了广州工艺美术博览会,并在黄山国际旅游节展销活动中,被省旅游局评为名特优新产品奖;
      2000年望江挑花制品在芜湖旅游工艺美术品展览会上受到中外客商的青睐;
      2006年望江挑花列入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鸦滩镇被授予“安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2008年望江挑花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鸦滩镇被授予“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称号。
      通过承制工艺品和参加各项展销活动,望江挑花名闻中外,引起了媒体的高度关注:
     1988年3月29日《人民日报·海外版》刊发了《望江民间挑花艺术》,影响广泛;
     1992年4月14日《旅游导报》在头版头条刊发了题为《雷池挑花美如画》;
     1998年5月8日《文化周报》发表署名文章介绍望江挑花;
     1999年7月14日香港商报发表题为《古雷池风纯人拙藏大宝,挑花艺养在深闺人未识》的文章,盛赞望江挑花之精美;
 
      同时,《安徽日报》以《为人民大会堂增辉》、《安庆日报》以《嫣然出篱冉冉开》为题进行了长篇报导。

      另外《文汇报》、《北京晚报》、《上海工艺美术杂志》、《装饰》、《黄梅戏艺术》及安徽电视台、安庆电视台均从不同角度作过多次报导。中央电视台播出的 由国家一级演员韩再芬主演的黄梅戏电视剧《挑花女》,就选材于鸦滩,该电视剧的挑花布景、道具均由鸦滩镇设计承制。
   
      望江挑花的前景
      望江挑花文化底蕴深厚,创意独特,寓意深沉,构图精美,内容丰富。集艺术性与实用性于一体,具有极大的开发利用价值和广阔的市场空间,是望江人民宝贵的精 神财富。解放前,望江挑花作为家庭代代相传的女性手艺,遍布于鸦滩及其周围的乡、村,几乎是所有女性必须通晓的手工技艺。其针法、图案、制作,皆以上辈传 下辈的方式传承,在这一千余年的传承中,望江挑花有过两次大发展。
   
      唐末大发展。初期的挑花是用麻与发为原料,制作敬神用品。因其原材料来源极其有限,适用范围非常狭小,难以发展。相传唐末大文学家罗隐在香茗山莲花书院 研讨民间文学、工艺期间发现千姿百态的挑花制品后,倍感兴趣。他认真深入研究,引导山姑以棉线代替发线,以棉布代替麻布,由敬神用品扩大到生活装饰品。望 江自古就有种植棉花的传统,早有“潜山的麻,太湖的茶,宿松的烟叶,望江的棉花”之说,为挑花提供了丰富的原料来源。从敬神用品扩大到生活装饰品,拓展了 挑花制品的用途,为挑花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使望江挑花在晚唐以后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当时香茗山一带,几乎家家户户老妇少女都将挑花作为一种社会时 尚。娴熟的技艺、精致的图案,是女儿们的荣耀,父母的期望,夫婿的自豪,也成了构筑温馨家庭和幸福生活的传家宝。一根针,一绺线,在经纬上游织出飞禽走 兽、花鸟虫鱼、亭台楼阁、人物风景、树木瓜果等,栩栩如生、巧夺天工。充分展示了妇女们的智慧、技能和才华。
 
     随着挑花的普及和发展,妇女们又在“精”、“细”上下功夫。从棉到布、耕、摘、搓、纺、织;从布至饰品,经、浆、挑、绣、刺等,都是精挑细选,精纺细织,精挑细绣,用她们的心智挑出了精巧和意韵。
 
    解放后大发展。解放后党和政府十分重视挑花艺术,特别是1979年、1981年、2000年为人民大会堂安徽厅承制沙发扶手、靠垫时,望江县委县政府、鸦 滩区委区公所及鸦滩镇党委政府都成立了领导小组,主要领导亲自组织实施。2000年为按质按量交付成品,时任县委书记的鲁德同志,派王秘书在鸦滩检查督 促。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解放后第一代传承人郝杏娣、帅根元为骨干的老艺人,曾收集挑花制品和资料200余件,呈送给省群艺馆,并对望江挑花的技法、设 计、色彩进行不断的探索、总结、研究。首先将传统技法归纳总结为:挑、钻、游、织、敲、包、绣、滚八种,从理论上定名、定性,概括出作用、特点、艺术效 果。使之便于学习、传承;其次,研究总结图案设计的基本理论、方法。解放前,望江挑花没有专门的图案设计,是三分传承、七分创造,靠妇女们的心智、悟性和 经验即兴创作。1982年,安徽省群众艺术工艺美术研究室出版了《望江挑花》,详细介绍了望江挑花的形成及艺术特点和价值等。老艺人帅根元、王仕福等借 鉴、移植工艺美术的基本理论,深入研究了图案设计的基本原理,并逐渐使之规范化、程式化。使图案设计的理论和实践都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崭新阶段,极大地 提高了望江挑花的文化艺术品位。
 
      望江挑花两次大发展各有特点。唐末大发展是横向的普及,量的飞跃。她的影响和价值存在于普通老百姓之间,“挑花艺养在深闺人未识”。挑花是一家一户进行, 成品主要是家庭装饰及馈赠礼品,追求的是艺术价值。解放后的大发展是纵向的提高,质的升华。她的影响和价值主要存在于工艺美术家和学者群体之间,“墙内栽 花墙外香”。20世纪80年代以后,挑花是在公司的组织下进行,成品主要是出售,追求的是经济价值。今天,我们要认真总结两次大发展的经验教训,做到 “质”与“量”的统一,“普及”与“提高”的统一、“经济价值”与“艺术价值”的统一,群众与艺术家的互动,为望江挑花注入新的生机。

       望江挑花经过一千多年的传承和发展,成为一种技艺精湛、享誉国内外的成熟的手工艺品。但是在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生活越来越现代化的今天,她的发展 既有难得的机遇,又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在男耕女织的封建社会,挑花是妇女生产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现代女性几乎都不从事这项劳动。老一辈艺人去世后, 挑花工艺面临着逐渐失传的危险。因此必须采取政策扶持、市场运作、成立公司等措施,建立长效发展机制,使挑花工艺的特殊价值得以延续和提升。
 
     第一、宣传造势。望江挑花五次进京,分别列入国家、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享誉国内外。鸦滩镇抓住这一契机,借助电视、广播、报纸、网络等媒体扩 大宣传的同时,重点抓“三书一片一馆”工作,即编纂《望江挑花》工具书,全方位介绍挑花工艺及其经典图案;由鸦滩中学编纂《身边的挑花》,做为校本教材; 由党委政府组织编纂《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鸦滩》,全面介绍鸦滩的地理环境、旅游资源、文化底蕴、民间艺术、古今人物、历史传说及现代经济;摄制《望江 挑花》专题纪录片,立体直观地宣传望江挑花,建立望江挑花博物馆,收藏和展示望江挑花工艺品,开展学术研究和交流,从而建立长效的宣传推介机制。

       第二、培训骨干,保护老艺人。举办四期有1200多人参加的挑花技艺培训班,培训骨干,使第三代、第四代传承人逐渐成长成熟。2009年还组织相关镇村 干部、挑花能手到湖北黄梅县参观、学习、交流。近年来,鸦滩中心学校等校开展的“望江挑花进校园”活动也十分活跃。

      第三、发展文化旅游。风景如画的香茗山、武昌湖旅游资源丰富,名胜古迹众多,湖光山色,秀丽迷人。因此,要进一步从文化艺术层面上对自然景观,人文景观进 行全面分析,科学定位,将发展旅游事业与文化艺术,特别是挑花艺术紧密结合起来,提升文化旅游的品位。现在鸦滩镇结合香茗山旅游开发,着手在集镇新区建 “民间文化艺术街”,集中展示望江挑花及各种文化艺术品,作为对外宣传的载体。让众多的游客在踏访名胜古迹的同时,感悟文化艺术的深刻内涵。
 
     第四、走市场化道路。鸦滩是望江挑花发源地,也是望江挑花的发展地,现在更是望江挑花的生产基地。因此,要大力扶持金百灵挑花公司、华美挑花公司和农民挑 花合作社。积极引导和大力推动形成挑花生产、加工、销售产业链,形成鸦滩的特色产业,将文化艺术优势变成产业优势。望江县是全国优质棉生产基地,棉花是挑 花用之不尽的原料。同时望江又有印花、钩花的传统,如果将挑花与印花相结合,与钩花相配套,从纱、布到各种具有望江特色的服饰品牌产品,进行一条龙生产, 是有美好前景的,望江挑花这个民间文化艺术的奇葩一定会绽放得更加灿烂夺目。

相关文章
图文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