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江挑花 (望江挑花传承人 王世福)

发布时间:2015-06-26 16:25 来源:未知  编辑:望江挑花  浏览次数:    [ ]
望江挑花是望江人民用针线创造出来的一种民间艺术,它是通过针线在经纬布上,以一定的规律组成图案,形象生动,寓意深刻,视觉冲击力强,是一种典型的民间美术。 望江挑花最早
  

望江挑花是望江人民用针线创造出来的一种民间艺术,它是通过针线在经纬布上,以一定的规律组成图案,形象生动,寓意深刻,视觉冲击力强,是一种典型的民间美术。
望江挑花最早出现在麻布发绣的敬褡上作为朝拜贡品,满足人们祈福求祥的心理。后逐渐应用到生活中的头巾、腰带,再后来就越来越多,人们把美好的愿望和憧景再现于经纬、应用于生活。是姑娘嫂子们展示心智、提高身价的护身符和传家宝。经过代代相传,使艺术效果渐趋成熟,并形成了自己特定的表达方式。无论是从针法上、图案设计上、图案寓意上,都达到了一定的高度,以至三次走进人民大会堂安徽厅作为饰品,并作为礼品赠送国内外友人。
2007年,望江挑花被安徽省公布为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被公布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使望江挑花这一传统的民间美术受到了世人的关注和肯定,并从辉煌走向更加辉煌。
望江挑花的形成
望江挑花究竟源于何时,因史料没有记载,现在已无法考证。听民间口头相传始于唐代,当然那时挑花不可能叫望江挑花,因那时还没有望江这个区域之说。那时的挑花多数以针法命名,如游针做出的头巾叫游花手巾;“十”字针法做出的头巾叫挑花手巾;用钻针做成的头巾叫钻花手巾;以经纬纱织出的带子叫织带;徒手编织的带子叫花带。这些都是望江劳动人民自己创造的艺术。后人以地域命名,将这些挑花统称为“雷池挑花”、“雷阳挑花”、“望江挑花”。三种说法各有道理。2008年正式被公布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后,才确定了“望江挑花”的统一称谓,并归属为民间美术(传统美术)。
望江挑花最早的用材是麻布发绣,有了棉花后才有棉布线绣。每针所跨的距离有3纱的4纱(即纬纱跨3纱,经纱跨4纱),或4纱的5纱(即纬纱跨4纱,经纱跨5纱)。因纬纱的距离相对于经纱疏一些,经纱的距离相对于纬纱密一些,以3纱的4纱或4纱的5纱作为基本的方块单元来组成图案。针法上归纳为挑、钻、游、织4种针法。色彩应用因当时的条件限制,只有一种以植物浸泡的颜色,浸一次是兰色,再浸一次是青色。最早的棉布线绣基本都是青白色。后来发现了印染粉红粉绿的材料(当时人们称其为“女儿红”、“女儿绿”),才使挑花变得更丰富。图案设计上多以二方连续和四方连续,独立纹样也有应用,大都应用在特定的体裁上。图案的寓意大多是象形、象意、同音通假。不外乎吉祥如意,福乐喜庆。经过长期的集累演化,逐渐形成了特有的艺术特色,构成了望江挑花的本真性。
望江挑花看似简单,实则繁杂,不是一般人一看便知一学就会的。许多技法都得靠师傅言传身教,不是文字所能说清的,这也是望江挑花固有的传承性。
本真性、传承性构成了望江挑花的艺术价值和审美方式,也使望江挑花以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被世人肯定。
望江挑花的针法应用
望江挑花针法多种,工艺独特,花中套花,重在正反成趣。细心观察方知内里乾坤大,也是有别于其它挑花的根本。
挑针
挑针分两种,一种正面是“十”字交叉,背面是“一”字连线。(如图)

一种双面皆为“十”字交叉。(如图)

钻针
钻针以上下行针或左右行针,根据图案的需要密铺而成,但在图案的设计中,单针的跨度(在土布上)最好不能超过15根纱,不然线路太长,既不美观又容易被挂断。形成后图案正面和背面互为阴阳。(如图)

游针
游针有“正针”、“横针”、“切针”,视图案的需要而定。形成后的图案正面和反面一致,只是左右向相互换。(如图)

织针
织针分两种,一种经纬纱挑织,一种徒手编织,经纬纱挑织是固定经纱,用纬纱挑织花纹,形成后的效果正面和背面互为阴阳。(如图)

徒手编织不论经纬,是线与线的缠绕,缠出花纹,缠出图形,缠出立体挂件。正面和背面颜色一致,但效果不一样。(如图所示)
望江挑花针法较多,运用技巧灵活,容易出现多种效果。各种针法皆有技巧,非得师傅言传身教,自己用心感悟练习,才能应用灵活,才能出好的作品。


相关文章
图文资讯